首页 -- >> 新闻频道
APP下载

“农大老师”是知识分子科学报国的典范

发布时间:2019-05-31 09:31 来源:光明日报 

  在河北南部的曲周县,有一群人默默扎根于此46年,他们被当地人唤作“农大老师”。“农大老师”,是曲周人心中对于那些扎根于此的中国农业大学师生的昵称,在曲周人眼里,“农大老师”不仅是一个昵称,更代表着一种可以让他们依靠、安心的力量。

  “农大老师”这样的称呼,和院士、教授这样的称呼比起来似乎显得有些“土气”。但正是这个朴实无华的称呼,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知识分子形象。科研人员并不是只能出现在大学实验室、图书馆或学术会议等类似场合,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们用数十年的实际行动告诉了人们,科学家一样是个好农民,在田间工作,一样可以取得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科研成果。而在科研成果之外,我们还看到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科学报国、服务乡村振兴的。

  土地盐碱化的曲周是黄淮海平原的一个缩影,而黄淮海平原作为跨越5省2直辖市、有2亿多农业人口、耕地和人口均占全国1/5的全国粮食主产区,土地盐碱化显然是一个必须解决的大问题。想要攻克这一难题,显然待在实验室里是远远不够的。因而,从1973年的秋天起,一群志同道合的中国农大人来到曲周,为信念而不懈奋斗,努力去改变中国农业的未来,带给曲周乡村振兴的希望。

  在两任校长、3位院士、70多位教授、300多名硕士博士的辛勤付出下,农大提炼的盐碱地治理经验与“两弹一星”一起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而更为令人振奋的是,当年的盐碱地成为如今的丰产高地,曲周的治碱成果,走向了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三江平原,推动了我国涉及20个省市、3.8亿人口、4.7亿亩耕地的低产田治理工程,为结束我国千百年缺粮历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切成果的背后,是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科学报国”的精气神。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农大在曲周的治碱成果,正是科技让人民生活变好的现实案例。

  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我们应该号召更多知识分子向扎根于土地、默默攻坚克难的农大人学习,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作者:陈定,系媒体评论员)

【编辑:郭艳丽】
相关文章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