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青小豹评两会  ->> 正文

不仅要有“小篮球”,还应有更多的“小体育”

http://www.cyol.com  2019-03-11 18:58

来源: 马涤明

    

    去年全国两会上,姚明委员提交了一份与“小篮球”有关的提案。“小篮球”是针对12岁及以下少年儿童开展的篮球普及运动。今年,面对“如何突破青少年篮球培养中的挑战”的问题,他表示,一方面是对体育的认识,专业体育是否与教育隔绝;另一方面是如何推动“体教融合”。

    专业体育与教育不应该隔绝,而是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姚明对“体教融合”给出了清晰而又通俗的定义。在中国成为竞技体育强国的背景下,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并不平衡,“体教融合”仍需要慢慢推动。

    重视竞技体育投入,让竞技体育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基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期待,这样的模式与成就,任何时候都不应被否认。而当竞技体育强国的梦想实现之后,让竞技体育与国民体育均衡发展,进而使竞技体育水平建立在国民体育基础之上,既是体育价值本义的回归,也是对国民体育事业的补课。

    姚明委员提出的“小篮球”计划,认为培养专业篮球运动员既要“从娃娃抓起”,也不能与篮球教育隔绝。与传统的“重点选拔培养”模式相比,“小篮球”计划强调较为普遍的参与理念,旨在培养更多孩子对篮球、对体育的兴趣,最终将专业体育与教育融为一体。相比传统的重点培养选拔机制,推行上述新的理念和模式,将使专业体育人才供给在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

    “体教融合”机制对青少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快乐成长,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对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在满足其知识需求的基础上,应更加关注兴趣的满足。而对球类体育的兴趣,原本就出自孩子的天性。

    在这个阶段,如果只重视竞技目标,对一些“苗子”进行较大强度的专业性训练,而不是出于满足兴趣需要的“玩球”,其实是对孩子天性的不尊重,而且还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初级专业性教育与锻炼习惯培养需求。这个问题,到了该反思的时候。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一部分,但也有不同于社会上的大众健身体育活动的地方。学校有条件按照专业的教育方案引导培养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展既满足兴趣需求,又符合专业方向、培养专业素养的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应建立在国民体育的群众基础之上,不仅是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各种体育项目,都需要建立“体教融合”机制,扩大群众体育基础,反过来为竞技体育输送人才。在小学,以6~12岁的青少年为培养对象的“体教融合”方案,不仅要有“小篮球”,还应有更多的“小体育”。

    值得欣慰的是,“校园足球工作计划”已在推进中,校园“小篮球”计划也在姚明委员和中国篮协推动下开始起步。如果“体教融合”能够成为教育界和社会的共识,得到更大力度、更大范围的支持,更多的“小体育”计划都不再是梦。

 

【责任编辑:于璧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