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青小豹评两会  ->> 正文

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志愿服务,上手慢怎么办?

http://www.cyol.com  2019-03-08 20:28

来源:中青在线 韩中锋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嘉兴学院院长盛颂恩提交提案,建议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全员参加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他在提案中提到:当前高校教育体现出一种精英导向,导致一些孩子“眼睛朝上”,而社会志愿服务是引导学生“眼睛向下”,从而引发对周边事物的关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式。

    成就大业,首在立人。引导高校学生关注社会现状,尤其是弱势群体生存状态,是落实高校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而高校教育理念事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是学生体察社会、关注民生的重要方式。只有实现志愿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才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深谙教育真谛,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理论,其核心要义就是要注重社会实践。长期以来,大学生一直存在社会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推动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全员化和常态化,有利于改变公众对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印象。尤其在部分高校将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积极稳妥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将能释放更大红利。

    社会志愿服务益处良多,但实践起来并不简单,实现高效的社会志愿服务仍有诸多问题。很多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更难以持续。而且,很多学生即便在专业学习方向从事社会志愿服务,也未必能够迅速上手。

    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比如,实践方案存在设计缺陷、激励措施欠缺,构成了学生从事志愿服务动力不足的内在原因。此外,本科阶段的教育主要是通识教育,对专业知识掌握不深,很难用理论指导实践。

    有鉴于此,教育部门、高校和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应该通力合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增加岗前培训投入,以求缓解学生参与主动性不足和能力不够的现状,将社会志愿服务向着常态化方向推进。另外,为帮助学生匹配到对口社会志愿服务岗位,还应强化信息发布的力度和广度。

    高校学生全员常态化参与社会志愿服务虽好,但仍需逐步探索,可以先行在某些专业进行试点。有的专业与常见的社会志愿服务较为贴合,譬如,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可以进社区,考古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去博物馆担任解说员,师范类专业学生可以为贫困地区学生授课……在此基础上,积累经验,逐步扩大学生参与力度和范围,汲取经验,复制成功案例,更为稳妥。

【责任编辑:于璧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