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2020
07/28
12:38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大师班举行。

“半路出家”不能做电影?大师说:剧本、杂志写作是最好的“电影学院”

作者:钟菡 来源:上观新闻

  7月27日下午,一场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大师班如约而至。主讲人、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通过在线访谈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电影经验。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1955年1月25日出生于法国巴黎,曾编剧、执导20余部电影作品。

  文学艺术专业出身的他,早年拍短片、写剧本,曾为导演安德烈·泰希内创作。自1986年处女作《迷乱》在威尼斯影评人周获奖以来,他的导演作品收获了广泛的国际赞誉。2016《私人采购员》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2012年《五月之后》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编剧,2004年《清洁》中的张曼玉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国际知名导演并非科班出身。“我没有上过电影学院,也不想上电影学院。”这并不代表阿萨亚斯教不了什么,与之相反,他以多重身份的交织,给这场电影学堂带来多元化的分享与启示。

  阿萨亚斯最早做编剧出身,如今仍然保持写剧本的习惯。他喜欢从早上开始创作,一直写到下午。因为家里有个小女儿,等她放学后,阿萨亚斯就会停下笔来,花时间陪伴家人。

  写作也像是拍电影的过程,有时,他会畅想选择什么场景、台词或分镜头。阿萨亚斯强调,剧本大纲非常重要。“至少先写出大纲,把框架打好,即便有摇摇晃晃的地方,但也要在这之后才开始动手。”创作中有时也会改变故事走向,花时间来揣摩平衡剧本节奏。“我非常喜欢做编剧时的孤独和专注。”

  他的最新作品《一次航行——马赛到里约1941》重现了他父亲在战争时期的写作以及杰曼·克鲁尔一系列丢失的摄影作品,目前正在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中展出。“我是1970年代长大的孩子,在我看来,父亲和他们的朋友们一点都不够雅痞。”阿萨亚斯早年学习油画、素描,“相比摄影,油画对我的影响更大,后来我一边学油画,一边学法国文学。”

  直到30岁,阿萨亚斯才拍自己的第一部长片剧情片,为此经过了漫长学习过程。他坦言,非科班出身带来一些创作上的局限,比如因为看的电影太少,会缺乏大局观,或电影史的积累。阿萨亚斯受邀为法国电影杂志《电影手册》撰写电影理论、报道与评论,这段经历对他的电影创作来说非常重要。几年工作下来,让他有机会采访景仰的电影工作者。“我一直以为剧本、杂志写作是最好的电影学院。”

  因为一次撰写香港电影专刊的需要,阿萨亚斯第一次来到中国,由此发现了中国电影,对他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阿萨亚斯也是最早关注当代华语电影的西方电影人之一,发表过多篇关于侯孝贤、杨德昌、王家卫作品的研究文章,拍摄《侯孝贤画像》纪录片。

  “小时候不了解、看不到中国电影,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才看到中国电影,读到中国电影史,让我了解中国电影创作的生机勃勃。而且,我对动作片一直很感兴趣,特别是打斗和舞剑,那是一种身体的美。那种力度非常好看,这对我的视觉表现影响很大。”

  1984年,阿萨亚斯到了中国香港、台湾,认识了侯孝贤、杜可风等许多电影人,“遇到他们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们志同道合,他们年龄比我稍大,教我怎么看社会和世界,那也是我导演性格成熟的年代,这次旅程对我很重要。”

  有时候,阿萨亚斯会幻想同一部电影选择不同演员,来翻拍不同版本,就像同一部话剧会在世界各地启用不同的演剧人员,“这样会对电影的灵魂有什么改变?我们不妨试试。”当下流媒体平台兴起,他不排斥把自己的电影放到网上。在法国疫情暴发前,他刚刚拍完一部电影,“如果等不到院线,就直接上奈飞”。

  受疫情影响,阿萨亚斯无法亲临电影节现场,让他感到遗憾。他很喜欢参加电影节,并不是为了放映自己的电影,而是为了看到其他人的电影,接触到不同文化。

  “我是中国电影爱好者,想知道中国电影新动向。”他认为,威尼斯和戛纳电影节历史悠久,相比之下,上海国际电影节历史较短,但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而且成长很快。

  “我很高兴你们能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得以接触到国际电影潮流。电影和绘画、写作一样,有些学校能学,有些要自己摸索,才能创作出值得一看的作品,要有耐心。”

【责任编辑:沈杰群    流程编辑:沈杰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