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大发:“为了水,我愿意拿命来换”

    带头修建水渠的,是曾长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82岁老人黄大发,村民故而将水渠称为“大发渠”。时至今日,黄大发为之脱贫奋斗了一生的草王坝仍是播州区最偏远、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脱贫任务还很艰巨。 【阅读全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7-04-21

  • 绝壁凿“天渠” 壮志凌山河

    当时,修这条水渠,中间必须打通一条长116米的隧道,公社认为技术难度太大,黄大发就带着群众自己干。村民徐国棋记得,水渠修通后,黄大发把大家喊来开院坝会,商量集资修建学校的事。 【阅读全文】来源:新华网

    2017-04-19

最新报道
  • 中宣部授予“当代愚公”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中央宣传部25日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广大干部群众认为,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的鲜明体现。【阅读全文】来源:中青在线

    2017-04-26

  • 黄大发:渠成再开致富路

    前两天我们《新闻联播》报道了贵州遵义的一位老支书黄大发,36年带着村民绝壁凿山,将山泉水引到村里的故事。一渠通则百业兴,黄大发没有停步,又带着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阅读全文】来源:央视网

    2017-04-22

  • 贵州老党员黄大发:绝壁凿渠引水造福一方百姓

    青翠陡峭的擦耳岩间,一条水渠横挂在半山,潺潺流水经渠而过,逶迤绵延着流向7000米之外的团结村。站在团结村村头,黄大发若有所思。“这条渠就像儿女一样,只有挂念着她,我的心里才觉得踏实。”【阅读全文】来源:人民网

    2017-04-21

  • “当代愚公”黄大发带领村民挖渠引水脱贫致富

    初春时节,记者在贵州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村民组看到,村民们正在忙着房屋改造,实施新农村建设。清澈的泉水已经引进到村里,当地人称这水渠叫“大发渠”,“大发”取名自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老支书黄大发。【阅读全文】来源:央广网

    2017-04-21

  • 党员黄大发,绝壁凿出“生命渠”

    黄大发带领着村民在悬崖绝壁上开凿一条“生命”渠,既解决人畜饮水,又解决农田灌溉。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村里粮食总产量从每年6万斤飞升到每年80万斤,昔日草王坝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肥沃的良田。【阅读全文】来源:多彩贵州网

    2017-04-21

  • “年份英雄”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条渠

    修建这条生命之渠的领头人,是81岁的共产党员,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原支书——黄大发。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稻田从240亩增至720亩……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阅读全文】来源:贵州日报

    2017-04-21

  • 36年修一渠 让草王坝人彻底告别“靠天吃饭”历史

    这位今年已81岁的老人,在当村干部的40多年里,带领村民用36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近十公里长的引水渠,让草王坝人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汩汩清水流到草王坝,贫困乡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阅读全文】来源:央广网

    2017-04-21

  • 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

    贵州遵义草王坝村,一个被层峦叠嶂的山峰藏得死死的村庄。”  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黄大发带领村民一头扎进深山开工凿渠,沉寂数十年的大山再次沸腾了。36年修渠引水,黄大发带领的施工队伍没有一个人丢掉性命,可他家里的两位亲人却离开了人间。【阅读全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7-04-19

  • 李兆清:感受黄大发老支书的“大发”境界

    和大山较劲,黄大发的自力更生精神值得人们学习。自力更生精神,正是黄大发老支书的“大发”境界。胶鞋已经断裂却舍不得换一双,这个生动的细节正是老支书简朴生活的写照。共产党人,就应该像黄大发一样“先忧后乐”“先苦后甜”。【阅读全文】来源:湖北日报网

    2017-04-21

  • 贵州和平经济开发区:走进黄大发、学习黄大发

    贵州和平经济开发区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赴平正乡团结村开展“两学一做”相关活动,跟随黄大发老支书冒雨沿着9500米的水渠重走了一遍,体会黄大发老支书新时代的愚公精神,并在黄大发老支书家里,仔细聆听了老支书修水渠的故事。【阅读全文】来源:多彩贵州网

    2017-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