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16所高校的18名大学生记者和4名冀北电力新员工一道,深入国网冀北电力一线单位,实地体验一线职工工作苦乐与追求,实地感受国家电网系统一线的工作和生活场景,用心体验电力职工的执着与奉献,用笔和镜头记录电力员工的辛勤与付出,并通过微博等新媒体形式,直播活动进展,记录见闻感受。

营员心得

  实地寻访之前,我们也听了很多的介绍,大家都觉得特高压是个有距离、高大上的东西。然而通过这次的寻访,我们发现,冰冷的机器背后,充满人情味儿。因为在这背后,有着太多人的努力与付出。

  在唐山的城市建筑上,随处可见的是这么一句话:“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这似乎是对做新能源公交车和低碳生活的一种最好的解释。想象一下每公里只需1.2度电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载客走一公里的燃油汽车需要耗费0.3升油,相当于减排0.8千克的二氧化碳。而这,对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有着极大的帮助。
参加此次高校媒体走进国网冀北电力活动,在这4天4夜中经历了人生中难忘的很多第一次。我第一次走出了新疆,第一次看到了哈萨克族,回族,汉族众多的朋友第一次在车上听到我们敬爱的老师讲授新闻课,我第一次拿起了笔,作为校媒记者去把我看到的写成稿件。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电力工人,第一次感受到了那些像家乡般的对我们呵护和理解,支持。

  同样的检修任务,采用停电作业的方式可能十几分钟就能完成,但带电作业却往往需要两三个小时。在绝缘服的包裹下经受两三个小时的闷热,为的是给用户带来的是不间断的清凉——哪怕只是十几分钟。这一热一凉间,传递的是他们的信念:不停电,就是最优质的服务。这种信念,也闪耀着身为共产党员的光辉。

  博物馆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它时刻帮我们回忆着那段电力发展史,记录着电力人的心血。冀北电力致力于守护“光明长城”,而秦皇岛便是这长城的起点。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冀北电力发展的文化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自信”,今天我们参观了秦皇岛电力博物馆,这就是“文化自信”。
  七天时间,“早起,记录,编辑”成为我们每天的写照,很累,但足够快乐足够难忘。这里面每一份记录都将成为我们最深的回忆,正如一栋高楼需要千砖万瓦的配合,这次冀北电力之行,这些鲜活的基层人物将冀北电网呈现我们的眼前,蓝天、精准、精神乃至从零开始的超越和零距离的观察,这些都是冀北电力留给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