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报道
  • “黔学生”重走长征路: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延续

    娃娃脸大眼睛的张琮脯是贵州人,今年20岁,就读于贵州省警察学院大三年级,同时也是中国(贵州)高校传媒联盟的副主席。李晓蕾的工作,平时需要参与中国(贵州)高校联盟公众号“黔学生”的日常维护,李晓蕾说,通过这次活动,他感受到了自己与真正“媒体人”的差距,“还要继续努力。【阅读全文】来源:东方网

    2016-09-12

  • 饮水思源铭党恩 吃水不忘挖井人

    千龙网记者 刘阳摄  8月25日,讲解员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内讲解当年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的情景。千龙网记者 刘阳摄  在红井前面,“吃水不忘挖井人 永远不忘毛主席”几个大字镌刻在石碑上(8月25日摄)。【阅读全文】来源:千龙网

    2016-08-26

  • 廖奶奶的咸鸭蛋致富"流油"记

    如今86岁的廖秀英精气神很好,说话思路清晰,她希望通过“廖奶奶咸鸭蛋合作社”能让更多的村民富裕起来(8月25日摄)。千龙网记者 刘阳摄  2015年12月18日正式注册成立廖奶奶咸鸭蛋合作社,并采取“合作社 电商 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以咸鸭蛋为主的农产品销售(8月25日摄)。【阅读全文】来源:千龙网

    2016-08-26

  • 习近平叮嘱调研的这件事已成脱贫利器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特地同在场有关部委负责同志说,对加大支持赣南茶油等扶贫产业可以去做些调研。在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油茶核心产区江西省赣州市,决心借鉴“赣南脐橙”的品牌战略策略,把“赣南茶油”作为另一知名品牌打造。【阅读全文】来源:中国西藏网

    2016-08-26

  • 江西兴国开启脱贫致富新模式

    兴国县是中国著名的苏区模范县、红军县、中国烈士第一县和誉满中华的将军县。全县姓名可考的烈士达23179名,孕育了56位共和国开国将军。【阅读全文】来源:中青在线

    2016-08-25

  • 从“光棍村”到移民新村 脱贫又有新思路

    从深山搬到了移民新村,陈佛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日子真的越过越好了”。据罗坳镇大桥村支书陈新宇介绍,罗坳镇移民新村占地约70亩,规划移民安置160户,旨在解决大桥古嶂片区6个村小组133户整体搬迁移民安置和周边村组部分深山区移民安置。【阅读全文】来源:东方网

    2016-08-25

  • 瑞金叶坪乡华屋村的脱贫巨变

    苏区时期,仅43户人家的华屋,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革命,其中20人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留下了“华屋17棵松”的感人故事,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阅读全文】来源:国际在线

    2016-08-25

  • 精准扶贫攻坚 从“输血”向“造血”功能转变

    “产业基地发展带动了当地就业,让我们有事做,收入也增加了。今天上午,媒体采访团看到的万亩油茶、百亩白莲、千亩蔬菜是兴国县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阅读全文】来源:央广网

    2016-08-25

  • “红军村”烈士后代讲述家乡巨变

    看到,华水林等村民曾经居住过的土坯房低矮潮湿,每间屋子仅有10余平方米,一张床铺便占据了大部分空间。80多年来,在华屋村民的精心保护下,屹立在华屋后山的17棵烈士“信念树”依然傲然挺拔,守望着家园,也见证着华屋后辈人生活的种种变迁。【阅读全文】来源:光明网

    2016-08-25

  • 千亩蔬菜“造血” 兴国脱贫转型记

    23日上午9点多,56岁的杨兰英正在含田蔬菜基地大棚里翻地、除草。含田村村民说,村子里水源充沛,上游的拦河坝,使得村里的水渠、灌排渠一年四季都有水,种植白莲优势明显。【阅读全文】来源:光明网

    2016-08-25

  • 赣州输“金”活“血” 助贫困户搭乘致富“快车”

    清晨,华割禾来到自家大棚里采摘豆角、茄子、青椒等新鲜蔬菜,赶早送往附近的菜市场,卖个好价钱。几年前,华割禾还是一名负债二十多万元的贫困户,一家人居住在破败不堪的土坯房里,就连逢年过节的肉类都得靠自家兄弟接济。【阅读全文】来源:客家新闻网

    2016-08-25

  • 聚焦于都扶贫样板 看革命老区发展新风貌

    贡江镇思源社区是一个移民安置区,像王检秀一样住上新房的已有551户。近年来,于都大力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打造了贡江镇思源社区、罗坳大桥移民新村等一批安置示范点,让移民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岭背镇金溪现代农业观光园邹桃香坦言:以前连稀饭都吃不上,现在经常有鱼肉吃 【阅读全文】来源:中国江西网

    2016-08-25

  • 土坯房变身独栋小楼 瑞金华屋村的蝶变路

    政府补贴、贴息贷款、社会捐助……2013年,华屋村按照“保留一部分、拆除一部分、全部统一安置”的思路,破土动工改建房屋,村里的百姓从破旧的土坯房搬进了225平米的二层半小楼,幸福安乐的生活从此展开。昔日破旧土坯房如今新屋亮堂堂,铭谢党的政策好百姓心安喜洋洋……房屋外的红色对联熠熠生辉,见证着华屋人的幸福生活。【阅读全文】来源:中国江西网

    2016-08-25

  • 兴国致富新模式:农家书屋开拓电商创业路

    8月24日,“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团一行来到兴国县凤凰村的“农家书屋 电商”服务站,感受独具特色的“购吧、读吧、休闲吧”。”  该站点电商运营总监李珍告诉记者:“我们有一个电商交易平台,农户和合作社可在该平台上开自己的网店,免费培训农户开网店。【阅读全文】来源:中国江西网

    2016-08-25

  • 在兴国感受苏区振兴和扶贫攻坚(图)

    兴国是闻名全国的红色故土,是著名的红军县、烈士县、将军县和苏区模范县,是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重要发源地、群众路线的重要形成地。记者另去的杰村乡蔬菜基地总投资3000万元,规划建设连体大棚100亩、单体钢架大棚900亩,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和大棚搭建600亩。【阅读全文】来源:国际在线

    2016-08-25

  • 江西兴国“农家书屋 电商”蓬勃发展

    为加快促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激发已有农家书屋使用效能,今年以来,江西兴国县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推进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相互融合。截止今年7月,兴国全县共建设完成“农家书屋 电商”服务站78家,在建服务站44家,1-7月电商交易额9.2亿元,其中农产品交易2.5亿元,新增个人网店800余家。【阅读全文】来源:国际在线

    2016-08-25

  • 牢记习总书记嘱托,江西脱贫按下快进键

    习总书记还殷殷嘱托江西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选准产业、农家书屋和电商相结合,开辟村民脱贫新路子。【阅读全文】来源:南方网

    2016-08-25

  • 家庭作坊变身创客 于都焕发电商新活力

    图片说明:2014年,于都县作为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成立了于都电商孵化园。东方网记者王佳妮8月24日报道:原本是一户户的家庭小作坊,如今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聚集在一起,让革命老区焕发出电商新活力。【阅读全文】来源:东方网

    2016-08-24

  • 网络媒体走转改:于都县"光伏发电"助13万人脱贫

    8月23日,赣州市于都县罗坳镇,大桥移民新村贫困户陈佛生在看自己家“光伏发电”收入的记账本。23日,中国网记者来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于都县,了解大桥移民新村靠“光伏发电”走上脱贫之路的故事。【阅读全文】来源:中国网 | 作者: 尚阳

    2016-08-24

  • 福建上杭古田镇: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图为古田会议会址。刘默涵 摄  新华网福州8月24日电(李琛 刘默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时光荏苒,当年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过伟大革命实践的土地,如今已成为知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刘默涵 摄  图为游客参观古田红色旅游景点。【阅读全文】来源:新华网

    2016-08-24

  • 江西于都:革命老区开启“新长征”

    于都县地处江西省赣州市,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长征精神的发源地。从1934年10月17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8.6万人,开始了著名的长征。【阅读全文】来源:中青在线

    2016-08-23

  • 贵州丹寨:“三精两准”打造新型滴灌式扶贫模式

    通过精准扶贫提高村民收入,村民跑了的媳妇又“回”来了,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黔东南州丹寨县扬武镇红星村。村民余绍平说,之前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儿子领回来的对象,都“飞”了。但经过有关部门精准扶贫后,鼓起来的腰包,终于让大儿子和小儿子成功的领回了对象。【阅读全文】来源:当代先锋网

    2016-01-11

  • 花茂扶贫:望山见水记乡愁 花繁叶茂立枝头

    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原来叫荒茅田,意指贫困荒芜之地。而今,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过这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美丽描摹过这里。花茂村近年来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培育蔬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4个,推动农旅一体化,开办了42家乡村旅馆、10个农家乐,村民生活有了显著变化,实现了高效农业与乡村旅游、红色文化文的有机融合,将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仅2015年1—5月,接待游客就达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60万元。【阅读全文】来源:当代先锋网

    2016-01-11

  • 全国扶贫主战场的贵州答卷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交汇融合的内陆省份,贫困,是历史留给贵州的一份“负遗产”。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各部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扶贫作风,带来了贵州省扶贫开发的阶段性成果。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大幅增加。2010年至2014年,中央投入贵州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8。5亿元,省级财政投入扶贫开发共计944亿元,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1%。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贵州省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149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623万人,贫困人口占全国比重从9。4%下降到8。9%。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3。4%下降到18%。【阅读全文】来源:贵州日报

    2016-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