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新闻频道
2020
12/25
09:40

“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

作者: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中青在线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工作背景

    1. 宏观层面:是落实党中央和习总书记指示的要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紧紧抓住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 中观层面:是增强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效果的需要。思政课程教学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内容丰富,承担着教育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的光荣使命。仅仅依靠几门思政课程本身,难以取得最佳效果。唯有结合各门课程、融合专业课程有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能实现合力效应。

    3. 微观层面: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影响力的契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自2016年以来,众多高校在思政教学部的基础上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承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共同作用,思政教学部在许多高校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工作内容与学科专业之间也呈现“疏离化”的状态。课程思政的推行可能成为一个转折或契机,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变成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使马克思主义学院真正变成各个高校的重点学院,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变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首要任务。


    二、工作思路

    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对于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中可能起到的核心性和关键性作用,深入探究思政课程如何引领课程思政,努力实现“三个一”的目标。

    厘清一个逻辑:思政课“主渠道”与各门课“一段渠”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思政课程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真正成为深化课程思政改革的源头活水。

    构建一套机制:透析工作实务,关注微观运作,围绕组织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团队建设、教师发展、考评激励等,形成一套课程思政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形成一批范例:理论结合实践,通过组建一批思政课与专业课“混编式”的教师团队,切实发挥思政课程对于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形成一批具有参考价值的典型性教学范例。

    三、主要做法

    结合高职院校工作实务,通过“五大引领”实现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关键性作用。

    1. 理念引领,形成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导,组织不同层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工作的专题研讨,引导学校各类主体、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充分领悟思政教育的关键性作用,明确在办好思政课程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其他各类课程发挥育人功能,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相互促进,通过形成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全课程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

搭建课程思政平台

    2. 师资引领,组建课程思政混编团队

    基于试点改革阶段的初步成果,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优势、带头作用,汇聚各方力量,组建课程思政“混编式”师资团队,建设课程思政的名师工作室,培养一批课程思政的教学骨干。一方面,做好课程思政队伍中思政教师的选聘,让思政教师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思政教师要在提高专业教师的政治意识、政治素养、政治水平方面发挥作用,实现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的内涵层面的全覆盖。

开展课程思政公开课研讨会

    3. 教法引领,实现课程思政元素融入

    结合思政课教师周末大讲堂、月度研讨会、业务交流会等活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头脑风暴、集体研讨、集体备课,将最合适的思政元素、以最恰当的方式融入到课程内容。严明课堂纪律、活跃课堂气氛,开展双导师授课,通过项目化教学、情境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之中,发挥思政教师的引领作用、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本人的主体作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CAD绘制五星红旗)

    4. 教材引领,形成课程思政范例成果

    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系统总结课程思政集中备课和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成果。组织力量整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编写课程思政实践教材,把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有机结合的典型案例转化为立体化教材、网络化资源,推动各门课程更加有温度、有触感、有质量。

开展课程思政验收汇报会

    5. 质量引领,构建课程思政长效机制

    持续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努力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以马克思主学院为主体,协同质量评价部门,形成符合思政教学规律的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协同教学管理部门,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的工作模式,形成长效机制,予以宣传推广。

    四、推广价值

    1. 思政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使“课程思政”有滋有味

    在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基础上,通过组建十支课程思政团队,再研究、再结合、再落地,深度挖掘形成不同专业课程中的典型思政元素。


    2. 团队协作提升教学能力,使“课程思政”入脑入心

    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团队是关键。除了要找到合适的思政元素之外,如何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讲授出来是一门艺术、是一个难点。本案例组建混编团队的基础上,瞄准教学能力、立足日常培训、力求突破难点。我们从理念入手,着力改变不少专业教师旧有的教育观、教学观、育人观,在教学中强化价值维度、育人理念。我们努力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工具,将思政授课能力纳入教师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专项培训,通过思政教师的引领作用,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将技能传授和思政育人相结合的水平。

组建课程思政教学教师团队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党委书记直接分管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党委书记、校长及其他班子成员亲自上思政课,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建设。

    2.时间保障:项目建设团队成员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个专业的骨干教师,为了保证他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改革上投入充裕的精力,学校教务和人事部门制定专门办法,给予教学工作量的补贴和减免,为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组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合作联盟

    3.经费保障:学校通过“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经费、年度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等渠道为本项目的完成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支撑。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争取外部课题资源,对富有成效地建设成果给予更多支持。

    4.设施保障:学校具备良好的的办公条件、充足的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料资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配置必要的现代信息化设备,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责任编辑:唐红】

一首唱给上海的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1-25 11:16:04

【中国吸引力】守护“神州北极”的火焰蓝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1-24 20:38:31

【中国吸引力】大兴安岭的“扑火尖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11-09 18:24:04

匠心雕琢 家乡古建“跃”纸面

新华网2020-11-20 11:42:04

非遗文化丨炒米制作技艺

新华网2020-11-19 16:06:48

“灯光下的精灵”——鲁南皮影戏

新华网2020-11-19 13:27:29

【中国吸引力】十八洞村看脱贫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2020-11-02 18: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