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APP下载

“第三届中国当代十大徐霞客”王迈

发布时间:2019-04-03 10:46 来源:中青在线 

    

   【主要成果】

    我从1982年始至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回回出发写遗嘱),发表文字百万,摄影图片近千,作报告数百场,组织各种旅游采访活动,竭力将此生益于社会,益于事业。因此被授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新闻专家。

    1、徒步黄河行。1982年,徒步考察黄河后在多家媒体发表了报告文学《黄河的儿子》。文中指出,黄河的真正源头比中学课本所言要长几百里。这是对黄河认识的一大贡献,该文歌颂了赤心为国的地质科学家杨联康,被<<旅游>>杂志评为年度一等奖。

    2、单骑万里行。1990年8月起,王迈用时两年,从黑龙江漠河出发,单骑行程两万里,穿越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几度生死,千难万险,战胜了数不尽的困难,于1992年夏到海南三亚,通过深刻大视角采访调查报道,生动反映了沿途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变革,风土人情、地貌变化,发表文章百余篇,近二十万字,发照片几百幅,作报告几十场,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单骑自行车万里采访的记者。“万里行”一词随即成为社会流行语。

    3、冰雪北极行。1995年4月,王迈写下遗嘱,死后尸体留在北冰洋,参加了中国首次北极科考探险队。期间向国内十几个媒体发表了近5万字文稿,近百张照片。详尽地向全国读者介绍了世界各国北极探险的历史,中国科考队探险的成果。从海洋学、大气学、生物学、物探学、冰雪学、遥感大地测量等多方面介绍了中国首次北极探险队的科考经过和成就,后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作介绍。

    4、珠峰生死行。1996年8月18日16点,到达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完成了两篇万言通讯,“珠峰生死行”、“雪域丹心”,文被多家媒体抢载。社会影响很大,王迈成为以亲身经历真实介绍西藏人文、社会、地理情况为数不多的记者之一。

    5、大漠戈壁行。1996年10月23日,一个人、一辆单车、一顶帐篷、一个睡袋、一个水壶、一架相机、一个手机,从阿拉山口开始了王迈人生第五次探险、穿越、采访。王迈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发表近20篇文章,几万字报道,几十幅照片,作了多场报告,鞭挞了新疆分裂主义的罪恶,赞颂了新疆各民族的聪明.歌颂了新疆的迷人美丽。

    6、太行今日行。2008年,王迈开始了对太行山的考察,完成研究介绍太行近10万字的《今行太行山》书稿。该书稿序《太行赋》已发表。

    【评委会颁奖词】

    深刻的大视角,近二十万字调查报道,源自19年前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单骑万里采访的记者。他引领了时尚,从此,“万里行”成为社会流行语。冰雪北极,珠峰雪域,大漠戈壁,他的信念战胜了年纪。今日,他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仍将创造历史、续写传奇。

    【个人简介】

    北京人,职业记者

    1、1982年徒步行走黄河后发表《黄河的儿子》。1990年单骑自黑龙江至海南三亚成为中国第一个贯通南北单骑万公里的记者。1995年跟踪报道“红旗插上北极点”、1996年到达珠峰大本营、1996年单骑穿越大戈壁;

    2、1992年成为我国第二批享受政府津贴专家 之一、1994年获第二届“长江新闻奖”提名。

    3、他是被新闻界同行称为“怪侠”的名记者。他一路上扶贫济困,惩恶扬善,见义勇为。18年间,他单骑纵穿神州南北,独身横贯华夏东西,越戈壁,登珠峰,探险北极,创下了中国新新闻史上的多项第一。

    【出版成果】

    《黄河的儿子》

    【人物生平】

    【他,与熊瞎子擦身而过,与狼夜半同行,单骑穿越了中国从北到南的整个版图;他,曾在茫茫冰川中,踏着硕大的北极熊脚印前行,又数次从“吃人”的北极冰缝中脱身,并成为中国第一位从北极发出新闻的记者;他,又孤身穿越戈壁滩,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王迈,名字中的一个“迈”字,仿佛印证了他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的万里行程。他使中国的“万里行”成为一种风靡多时的品牌。他成了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被评为对新闻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

    又要上路了。他将一把毒气瓦斯手枪和一支可以电击、射击毒气弹的两用手枪揣进怀里。这次,他要骑着一辆德国产的哈佛牌自行车,从中国最北端的漠河独自采访行进到中国的最南端天涯海角。

    早在清华附中上学时,他就是长跑队队长,并且是学校1500米纪录的保持者。

    “周游神州大地”早就是他的梦想。上中学前,他每天早上要从小学所在的外交部大街跑到大华电影院,再到东堂子胡同,再到南小街,又跑回校门口,一圈就是几千米。校门没开,他又接着跑下去。日复一日,他整整跑了3年。

    除了长跑锻炼,数九寒天,他还经常将冰面凿开,跳进去游泳。

    他一直在为长途旅行做着准备。但是,1970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他却被分到了锦州南票矿务局一矿做采煤工。“当时,我有两种选择,要不做老师,要不做矿工,但是,做了老师没任何自由,所以,我宁愿去做采煤工。”

    扛枕木,背炸药……除了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冒顶、塌方的危险如影随形。

    一天,他和工友李保金边干活边说话,突然,身后传来异样的声音,本能反应,他一个鱼跃前滚翻,从李保金的头上跳了过去,没等站稳,一块两吨多重的煤块就重重砸在了他先前站立的位置。

    没过几天,他正在巷道铲煤。“冒顶了!”一大块煤砸在他的帽斗上,他用手使劲抱着井口的柱子,双脚悬在几十米深的翻井中,煤流一直从他的头上、肩膀上、身上浇下去。

    “下去就被活埋了!”王迈又一次死里逃生。

    第三次身处险境,他和十几个工友被严严实实地封死在巷道里。漆黑一片,哭声一片,呼吸越来越困难……死亡临近前的恐惧笼罩在狭小的空间里。王迈和老工人用大锤将一根根穿楔向冒顶的漏口打去,顶上的窟窿被堵上了,他们又将巷道里的煤一点一点向身后扒去。一个小口终于被打开,矿灯的光亮射进来了,此时,他才失声大哭起来。

    这种与死神相伴的日子过了8年。直到邓小平重新主持国务院工作,中国教育解冻后,他才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学生。

    此时,他已经是一位3岁孩子的父亲。

    单骑万里多艰险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王迈走马灯似地更换工作。《人民日报》科教部、《台声杂志》《中国包装报》……他一直在寻找能够自由旅行采访的机会。

    直到在《中国建材报》得到了国家建材局领导杨志元的支持。

    他很快便将“神州万里行”的书面报告交给中国建材报社的社长张颂甲。除了社长批准外,时任国家建材局局长的王燕谋也通过文件对他的采访活动予以支持。

    他从天津花1000元买了一辆德国哈佛牌山地自行车,“那是当时中国仅有的两种高级自行车中的一种”。告别家人时,他留给老母妻儿一张10万元的人身保险单。

    接下来,他便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只身旅行。

    采访从黑河对岸的苏联布拉戈维申斯克开始。这是一个浪漫有趣的开始。

    时值苏联剧变前夕。当时,苏联国内生活物资相对匮乏,这个与中国接壤的边境城市,因有中国旅游者的大量进入,而变成以物易物的自由市场。

    王迈也带了几条人造珍珠项链进了这个小城。他用这几条项链换回一些卢布,为妻儿买了两件衣服。接下来,他的帽子被人强行摘掉,那人甩下15个卢布;鞋也被一个苏联小伙子强行扒去,扔下一些卢布;他穿的摄影坎肩,口袋被从上到下摸了个遍。

    临别小城前,一位20多岁的金发碧眼的姑娘一把抓住他的腰带,要往下解;另一个中年妇女已经拉开了王迈编织袋里的拉锁。

    随着旅行采访的开始,及时向报社发回新闻成了横在他面前的一大难题。

    当时他还没有移动电话,只身穿行在山间丛林中,找个电话都很困难。已经出来好几天了,报社没有他的消息,他的妻子每天跑到报社询问他的下落,他也急切地想把自己在外采访的情况及时传回北京。

    几经周折,他终于在大兴安岭里的一个林业所找到一部电话。夜里11点多,他和妻子通了电话,“快,找个笔,记录,我要发稿子。”王迈说当时也顾不上和爱人缠绵,就想着尽快发稿子。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他都是通过电话把要发的稿件念给妻子,妻子整理好以后,再骑自行车送到报社刊发。

    孤独的旅行,伴随着大自然的美景。1990年8月的一个清晨,从大兴安岭阿穆尔林业局到盘古林业局的路上,王迈骑得汗淋淋。

    上了一道山冈,正好借着下坡恢复一下体力。突然,拐角处几个穿着破烂的人从山窝里站了起来,他们将手中正在吃的烤苞米扔掉,一字排开挡住了王迈的去路。

    “干什么的?”一个带头的人问。

    “旅游。”王迈没有在意。

    “你的车不错啊。”

    “是啊,德国的哈佛车,18个挡,1000块钱一辆。”

    “你把车留下吧。”

    这不是拦路抢劫吗?王迈下意识地摸了一下怀中的枪。对方人多,王迈还是不敢轻举妄动。

    沉了沉气,他笑着和这群人攀谈起来。

    “你们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吗?”

    “你不是旅游的吗?”

    “不错,我还是记者,是北京来的记者,是到你们这里采访调查来的,我的车是国家给的,我送给你们没关系,国家、报社还可以给我买一辆,我没什么,就怕你们不敢要。”

    “为什么?”

    “我沿途受各地政府和公安部门的保护,两个小时后,漠河县公安局的警车要来检查我在路上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再过两小时,前边塔河公安局也要来警车检查我的安全。他们要是发现车在你们手里,你们说不清,这责任,你们不好负吧。”

    “那,我们不要你的车了,你走吧……”

    王迈跨上车,从这几个人闪开的一个口子冲了出去。

    “嗨,慢点走!”

    “又有什么事?”

    “你千万别说啊,就当没这回事……”

    回忆起这件事,王迈仍忍不住失笑。

    惊险刺激的旅程,有时让这位痴迷的旅行爱好者忽视了前方的危险。

    到北安时,天色已晚,一个粗壮的女人要留他在密林中住宿,而且告诉他前面有熊瞎子。王迈不相信她,继续向前急驶。路遇一马车车夫,经打听,前方30里处,一天前的清晨,熊瞎子光顾了一位林中居民的菜园,慌乱逃跑的菜农被追上来的熊瞎子一掌拍断了脖子,用舌头一舔,菜农的脸皮就掉了半拉,最后,只剩下一个骷髅头。

    这时的王迈像闯入景阳冈的武松,一身冷汗,完全惊醒。望着阴沉沉的夜色,他犹豫了,朝着林中一个高耸的烟囱走去。这是个劳改砖厂,他在犯人住过的格子间度过了漫长的一夜。

    沿途的危险艰辛并没有让王迈忘记自己的记者身份。经过大兴安岭阿穆尔林区时,他发现路边堆积着房子般高、绵延数公里的过火圆木。因当地运力不够,这些圆木已经存放3年之久,许多圆木开始烂掉。他根据采访的情况写出了《过火圆木在呻吟》,很快,国家采取了紧急外运措施,避免了林木正在遭受的更大损失。

    除了旅途中对建材行业的采访,他还写了大量人物通讯。巡路员、胭脂沟里的淘金工人、小兴安岭的养蜂人、黑龙江运木船上的木工……在不惜笔墨关注这些身处困境的小人物时,他自己却用一张吊床露宿野外,过着饥寒交迫、蚊虫叮咬、盗狼相随的日子。

    两年多的长途跋涉,王迈最终成功到达海南三亚,等待他回京的是鲜花和掌声。

    1992年,他被评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终生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他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的提名奖,并被评为高级记者。

    北极生死行

    “我就是喜欢旅行,也没有什么目的。”安稳了两年,王迈又有点坐不住了。

    1994年秋天,王迈在海淀区魏公村碰到了清华附中田径队的老队友郑祥身,他说:“你想不想去北极?你要想去,我给你介绍。”

    1995年1月21日,45岁的王迈作为志愿征服北极点的记者,随队来到松花江面,进行5天5夜全封闭式冰上北极科考模拟训练。

    零下30多度的气温。矿泉水放在帐篷里变成冰坨,熟鸡蛋冻成了石头蛋,吃的时候,要摔成碎块,含在嘴里慢慢融化。靴子也硬梆梆,要使劲摔,摔软了才能往脚上套。

    “到后来,每走一步,都像有许多针在往身上扎,晚上,我还给其他队员做按摩,中央电视台的毕福剑也享受过我的按摩手法。”王迈曾跟随中国女排采访过,学会一些按摩技法。

    帐篷内外的温度一样。两个女队员恰巧来了例假,出血不止,只好上岸。按照规定,离开江上冰面就意味着被淘汰。

    最后,包括王迈在内的11名记者和11名科学家走完了全程138公里,取得进军北极点的资格。

    出发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上进行。全队接受了国旗班赠予的五星红旗。

    王迈在“生死文书”上签了字:一旦牺牲,绝不让家属找北极科考队,只许去一名家属处理后事。

    王迈的妻子送他到机场时,没说一句话。此前,她已经掉了不知道多少次眼泪。只在最初得知丈夫又要远行时,她说:“从内心讲,我肯定不愿意你再去冒险;你一定要去,我肯定全力支持。”

    1995年4月23日凌晨2时40分,中国北极科考队的飞机降落在加拿大雷索柳特军用机场。王迈要和队员们一起,跋涉240公里(直线距离),穿越北冰洋的冰山、冰缝、冰块,才能到达北纬90度的北极点。

    当时,满脸大胡子的毕福剑负责管理狗拉雪橇的工作。尽管王迈有这位会唱改编版“拉大栓”小调的幽默同志陪伴,还是无法平息沿途内心的惊悸。

    硕大清晰的北极熊脚印不时在眼前出现。体重达半吨的北极熊,饥饿时,连幼熊都吃,“北极探险者很容易成为它的美食”。

    他到访过的爱斯基摩村,大多是女人和孩子,有的,一个母亲生下几个不同血统和肤色的孩子,很难从外表区分孩子们来自哪个种族。

    “许多男人出去打猎,就再也没回来,北极熊吃掉了他们。一些旅行者造访这些寡妇家庭时,被央求留下了血脉。” 王迈所在的科考队规定:拜访当地人的家庭时,至少应是3个人。

    已经是春天。旅途中随时会突然出现巨大的冰缝,裂开的蓝色口子下是数千米深的海水。他在用相机拍摄一座蓝宝石一样的冰山时,右脚一下陷进冰缝,幸运的是这个口子不算宽,用手撑着冰沿,他最终挣扎了出来。

    北京时间1995年5月6日下午3时20分,王迈一行终于将五星红旗插到了北极点。12个昼行夜宿在冰上的中国科考队员们,没有洗过的脸上终于绽出了久违的笑容。“拍合影时,没人愿意为持相机而将自己留在镜头以外,最后拍摄时,用了自动拍摄功能。”

    科考队于当天便乘飞机返回到雷索柳特岛。终于胜利完成了任务,其他人第一时间选择了饱餐和美梦,王迈却连夜写出了《红旗插上北极点》,并第一时间发回了报社。

    “我们回到北京机场时,欢迎的人群中,很多人在找我。他们首先看到了我的报道。”此时,全国各地的媒体已经纷纷转载了《红旗插上北极点》。“同行的记者朋友惊讶的同时也只能感到遗憾。”王迈笑着说。

    单骑穿越无人戈壁滩,挑战珠穆朗玛峰极点……王迈的记者生涯中,用生命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

    链接

http://news.sina.com.cn/s/2008-1008/172916418032.shtml

 

【编辑:杨海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仗IT之剑走天涯
      他们是互联网世界中的侠客,用技术的力量帮助公益组织解决难题,仗IT之剑走天涯。
    • “青年大学习”第四季第三期来啦!
      学习新思想,争做新青年。本期主题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到底讲了些什么呢?快来看看吧!
    • 跟着总书记下团组
      每年两会,习总书记都会深入团组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今年他说了哪些金句?青小豹带你学习!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