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APP下载

“第二届中国当代十大徐霞客”李存修

发布时间:2019-04-03 08:52 来源:中青在线 

    

   【获奖者成果】

    李存修出版旅游文化专著25部。其中有两部在香港和台湾再版。五篇作品被选入国家级的“选集”。他为旅游院校及各种旅游论坛进行讲座50余次。游历全球各大洲六十几个国家,走遍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到达和攀登过中国和世界几乎全部6000米以上的高山(未到顶峰)。游览过所有5000公里以上的江河。考察了珠江、黄河和鸭绿江源头。到达几乎所有中国的边境城市。58岁独游丝路和新疆一个半月。进入塔克拉玛干和米兰古城。

    【颁奖词】

    他是一位资深旅游工作者。他以旅行家的姿态,踏行万里游遍百城。他以躬身的实践,理智的思考,为中国旅游文化品牌著书立说。到山水间释放灵魂,去偏远处探索奥秘,在天地间感悟生命的真谛。40年行走,李存修见证了一部中国旅游文化发展的现代史。

    【人物简介】

    李存修生于1942年,山东安丘人,1966年毕业于山东烟台师范学院英文系。1968年秋支援“三线”建设入川。曾任四川省外事办专职口语翻译、翻译科长、四川省国旅、中旅总经理、省旅游局副局长。1987年调广东,曾任香港招商局集团广州国旅总经理、书记等,现任广东省旅游文化协会会长。

    【已出版书籍】

    中国当代徐霞客笔记(李存修著,花城出版社2009年初版3500册)

    对话“当代徐霞客”

    ———李存修访谈录

    记者    张钰

    

   

    大山无语,什么都知道;流水唱鸣,它也在表达自己。我在行走中观察世界,在与山水的对话中感悟人生。

    -----李存修

    李存修何许人也?

    70多岁的他头衔很多,集党政领导、企业家、翻译家、大学教授、作家、旅行家于一身。每一个称呼上他都书写着传奇,其中最令他自豪的是被称为“当代徐霞客”。

    作为翻译家,他曾任四川省翻译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省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副组长及四川省外事外贸旅游系统外语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执行副主任,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元首政要担任翻译,并登上全国最高翻译讲坛。

    作为党政领导,在任四川省旅游局副局长期间,他领导和参与了九寨沟的发现与开发,使之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他抓住机遇,多方争取,让四川的飞机首先从大陆省会城市中直飞到了国外。

    作为企业家,他曾任香港招商局集团广州国旅总经理、书记,他第一个把世界名牌“皮尔·卡丹”引入了中国。

    作为作家,他曾发表及译作作品400多万字,先后出版《流花忆梦》、《皮尔·卡丹》、《爱心无国界》(一、二)、《西欧之旅》(上、下)、《丝路之旅》、《山东之旅》、《印度之旅》、《南美之旅》、《行走天地间》(两部)、《中国当代徐霞客笔记》、《行走大运河》等著作二十七部,其中“风浪好望角”等5篇散文游记被国内外选入大、中学课本。

    作为旅行家,他游历考察全球60多个国家,世界上海拔超过6000米以上的高山他几乎到达过,并游览过所有长度在5000公里以上的江河,几乎到过中国的每一个地级市,考察了所有的边境城市,除了阴差阳错未能踏上南极的土地外,他走遍了全世界。65岁时,他回到故乡山东,在沂蒙山区发现和提出了“中国第五地貌——山东岱崮地貌”,震惊了地质界和旅游界。2010年3月8号,他自杭州开始,以68岁的高龄徒步考察京杭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用了三年时间完成了行走、考察、采风、创作和出版50万字的文化纪实作品《行走大运河》,被称为“中国‘走运’第一人。他先后当选“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和“中国首届十大旅游风采人物”。白岩松宣读的颁奖词上是这样写的:“他是一位资深的旅游工作者。他以旅行家的姿态,踏行万里,游遍百城。他以躬身的实践,理智的思考,为中国旅游文化的品牌著书立说。40年行走,李存修见证了一部中国旅游文化发展的现代史。”

    他还是大学教授和旅游文化专家,是山东烟台鲁东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广州国际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青岛市政协文化旅游顾问、广东省韶关市政府顾问、《粤港旅游》杂志总编辑,先后在全国各地高校和有关单位进行了50多场旅游文化演讲,先后参加了国内29个地区和城市的旅游策划或规划评审。

    ……

    我很早就听说过他的传奇经历,一直期待着能见到他。但因他常年在外行走,见他一面真的很难。

    机会终于来了。6月14日,他自临沂来日照考察龙门崮和五莲山,我有幸见到了他。

    一见面,除了略微有些花白的头发,你很难相信眼前的他是一位已经70多岁的老人。高高的个子,仍然挺直的腰板,红色的脸膛,一双有劲的大手,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他是一个生命力很强、对生活无比热爱的人。

    他和蔼可亲,侃侃而谈,让人倍感亲切。

    他的行程紧张,我的“采访”只好在晚饭中进行。

    李存修谈人生观

    笔者:李老师,别人都尊称您为“李老”,但我更想称呼您为“李老师”,因为虽然您已年过古稀,但我感觉您并不老,您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

    李存修:说得好!这些年来,我有多个称呼,在四川的时候有人称呼我李翻译官,后来叫我李局长,到广东后又叫我李会长,也有人呼我李教授。在河南考察大运河时,有人称呼我老农民。呵呵,别人叫什么我就答应什么,叫我李老师比叫我李老好,我认为我并不老。

    笔者:这也许是您对于生命的一种理解?

    李存修: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老,但老有生理上的老和心理上的老。关于生命,我从来不去考虑它的长度,而是想方设法拓展它的宽度。忘记年龄,才能更长地活下去。

    笔者: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70多年来,您读书何止万卷,脚步更是踏遍了全世界。那么,在您的人生经历中,您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李存修:我的感悟是,无论什么人,即使能力再强也不要忘乎所以;即使地位再低,也不要自卑,一切都会改变。在大自然和漫长的人类社会面前,一个人只是沧海一粟,无论是谁其实都非常渺小。嚣张的人,往往会更早的灭亡,比如希特勒,只能狂妄一时;而所谓卑微的人,只要不自卑,不放弃,总有一天会有所成就,甚至是很大的成就。刘邦,快50岁了还只是一个小亭长,谁能想到7年后,他能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开创一代伟业?这样的例子很多。从我自己讲,我的老家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如果我一开始就只想着守在家里种地,就不会有今天的周游世界。

    笔者:您认为人这一生最需要的是什么?

    李存修:这个问题问得好,但不好回答。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现实中,我们很多人看起来整天忙忙碌碌,其实是在稀里糊涂的活,根本不知道自己这一生最需要的是什么。如果让我回答,我认为人这一生最需要的是明媚的阳光、新鲜空气和纯净的水。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没有这个就没法生存。但当前,我们恰恰忘记了这些最基本、最需要的东西,一味去追逐那些虚无的东西。舍本逐末,这是很可悲的。如果有一天,阳光、空气、水都污染了,人类也就距离毁灭不远了。

    笔者:您长年独自在外行走,您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吗?您的家人能接受吗?

    李存修:人,只有短短的一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生活,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地去追随别人。当然,也不要干涉或勉强别人接受你的生活方式。当前,我们国人中有很多人难以活出自我,可以说带着面具生活,其实内心很痛苦。

    我长年在外行走,经常一个人穿行在山林里,步履在峡谷中。如果不是因为热爱,仅寂寞和孤独就让我受不了。大山无语,什么都知道;流水唱鸣,它也在表达自己。山不跟我谈话,我可以主动跟它对话,人在自然中,与山水融为一体,身心就会变得非常愉悦。也正因为我的烦恼很少,所以也就很少生病。进一步说,宁愿倒在旅行途中的大野,也不想老来卷缩在屋角的小床上度过余生。

    至于我的家人,我的孩子已经长大,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我和妻子保持电话联系,她也经常来看我,我们经常见面,她尊重我的选择。你看,这次到日照考察,我们不就是一起来的吗?

    李存修谈价值观

    笔者:一个人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李存修:人的一生很短,应该做自己最擅长做和最喜欢做的事情,争取把自己最独具特色的那一点东西充分展示出来。

    首先要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最喜欢和最擅长做什么,也就是要选择好目标方向。这很重要,因为选择永远比努力重要。有些人空有才华,因为方向出了问题,结果一生碌碌无为。在这方面,我们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跟着别人的屁股走。当前,人们过于看重官职和挣钱,其实行行出状元,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看官职大小和挣钱多少。

    其次,要舍得。有所舍才能有所得。有时候,为了实现自己那1%的目标,可能要舍弃其余99%的东西。比如:权力、财富、地位、荣誉、亲情以及享受等等。要忍痛割爱,不要什么都想要,否则就得不到1% 。我在考察大运河期间,曾先后3次接到出国邀请,我都放弃了。如果我什么都想要,也许现在我也完不成运河考察。

    第三,要学会坚持。也可以叫坚守。坚守住了,你就胜利了,坚守不住,就半途而废了。有时候,精神上的痛苦比物质上的损失对人的打击要大得多。还是举考察大运河这个例子。我一个70岁的人,每天背着电脑,挎着相机,提着行李,风尘仆仆,白天野外作业,晚上还要整理图片,撰写文稿到深夜。能不疲劳吗?非常疲劳!全靠信念支撑着我。有时候我在想:自己就是一个小爬虫,一步一步沿着运河从南向北爬,仅在河南省我就爬了4个多月。就这样咬着牙坚持了3年,终于完成了考察,写出了我刚才送你的书《行走大运河》。在河南考察的时候,在古运河边,我遇见一个老农民,同他促膝而谈,反复询问有关问题,一谈几个小时。最后,这个老农民感慨地说:“你们山东的老农民就是跟河南的老农民不一样,我们河南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你这样的老农民了。” 他说得对,我估计在全中国也找不出第二个像我这样坚守的老农民了。

    第四,要做一个有心人。最近,我又深入沂蒙山区72崮,作进一步考察。当地的群众问我:“李老师,我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这些崮天天与我们相伴。我们感觉他们很平常,您怎么感觉很奇特呢?”当时我哈哈一笑。我说:“打个比方,你的老婆天天跟你相伴,即便她长得再美,你也会认为她很平常。可在别人眼里,那就是七仙女下凡,美得不得了。在我眼里,这些崮与其它地方的地貌有着明显的不同,那就是七仙女啊。”如果不是有心,我也许就发现不了这些崮的奇特,也当然不会有“中国第五地貌”了。

    回首人生之路,有些功绩是经过长期的拼搏奋斗实现的,有些辉煌则是在不经意间获得的。但所谓的不经意,其实也需要有心。(是的,牛顿从一个普通苹果的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中国第五地貌”的发现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李存修谈旅游

    笔者:您刚才谈了沂蒙的“崮”,能否谈谈您在沂蒙山区考察的收获?

    李存修:2007年春天,当沂蒙山桃花盛开的时候,我应邀赴沂蒙腹地蒙阴县的岱崮参加一个笔会。代表们白天上山看桃花,晚上就在驻地交流诗歌创作。上山半天后,我就从会上消失了,因为发现了沂蒙山中的崮群。次日,请了当地文化馆的张馆长陪同,两日内连着攀登了三、四座比较典型、发育比较成熟的大崮,发现了这些崮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就是在每座大山顶部,有那么块突出的部位,它们像博士帽、像油篓、像雕堡、像笔筒、像女人的乳房……群崮林立、争耸天表、鬼斧神工、千姿百态、宛如画屏。回顾自己游遍世界各大洲、考察过地球上无数名山大川的经历,也未见过如此奇特神妙的崮群。从这些崮群,又想到了国内所熟悉的“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和“丹霞山地貌”,但以上四种地貌全然不能代表山东沂蒙山区这种崮群的地貌,这应是中国更加稀奇和不可替代的另一类地形地貌。我把这些发现和判断写成了一篇“沂蒙望崮”,发到北京的一家旅游文化杂志发表了。杂志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从北京正式请来了八、九位地质地理学大家,经过论证,正式定为“中国第五地貌——山东岱崮地貌”。

    以前,我们省列入世界遗产的只有泰山和曲阜“三孔”,目前,“山东岱崮地貌”已列入国家自然遗产系列,正在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迈进,而以“崮”为主题的旅游业也正在兴起。蒙阴县一位领导说,“是李老师的一句话改变了我们这里的面貌。”他这句话让我既欣慰又惭愧。国内一位著名学者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这样两句话:“李存修从事外事旅游文化四十年所做出的那些事情,还不如在沂蒙山里最早认识了中国的第五地貌”。所以,在沂蒙山区考察,我感觉收获很大。

    笔者:您是旅行家,又是旅游业方面的领导和专家,您能否谈谈日照旅游?

    李存修:日照是一个好地方。我来过几次。日照旅游业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关键是要解决旺季很旺、淡季很淡的问题。日照是北方,到了冬季风凉叶落,就少有人来。解决淡季很淡的问题靠什么?只有靠文化。我们日照其实是一块很有文化的土地。要挖掘这方面的资源。比如:姜太公这个人非常不简单,他是引领我们山东从愚昧走向文明的关键人物,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我个人认为他对我们山东的贡献不亚于孔子。但目前挖掘得很不够。提起王羲之,都知道他是临沂人,提起李清照,都知道她是济南人,但提起姜太公,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日照人,别说外地人,就是咱日照本地人也不一定知道。这就需要我们在这些方面寻求突破,加大挖掘和宣传推介的力度。再比如:日照的沙滩不错,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日照金沙》,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挖掘,做好沙滩的文章,比如开展沙滩排球赛?开展金沙文化研究等等。“入木三分景,七分在内涵。”我们要分析,要抓内涵,要挖掘。

    李存修谈传统文化与子女教育

    笔者: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李存修: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的根,如果没有这块根,我们中华民族早就四分五裂了。有人说外国好,但我还是喜欢中国,喜欢中国的文化。我的前妻曾经让我到美国做事,我接受不了。我最喜欢喝的饭是小米饭,百喝不厌。有一次在河南一个地摊上一口气喝了三大碗,把老板都看呆了,最后一碗竟然不收钱。我离不开这块土地。

    对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要弘扬好,传承好。在这方面,台湾比大陆坚持得好。

    笔者:教育孩子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您能否谈谈在这方面的观点?

    李存修:作为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树立威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我的女儿曾经问我和贾平凹谁厉害,这说明,在她心里我是与贾平凹一样重要的人。我告诉她,在文学和书法方面贾平凹厉害,在其它方面我厉害。呵呵。受我的影响,女儿从小就喜欢读书、写作,12岁就写出了长篇小说。第二,要学会尊重孩子,引导而不是干预。孩子也需要尊重,打骂是不行的。我的孩子在中学前,我还帮助辅导作业,进初中后就完全放开了,让她走自己的路。记得她在天津读大学的一个冬天,我去看她,叫她回广东过春节。爷俩在街头散步的时候,我指着头顶光秃秃的树枝说:“你看这里一到冬天叶子就全落光了,树枝张牙舞爪地伸向天空,多难看。冬季还是南方好,一年四季树木常青。”女儿平静地说:“这才是树的本来性格。”女儿简短的一句话,我就知道她长大了,不好再干预了。

    在教育方面,母亲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我认为真正起影响作用的是父亲,父亲是一座山,父亲能给孩子以安全和信念、力量,父爱如山。

    朋友眼中的李存修

    我与李存修老师的谈话从晚上6:40开始,一直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有时候是边吃边聊,谈到兴致时,我们甚至忘记了吃饭。而当谈话接近尾声的时候,在座的朋友一直在一边静静聆听,他们眼中的李存修是这样的:

    李存修活得很真实。他这个人从来不掩饰自己,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表里如一。

    李存修一心向善。在他眼里,没有坏人,即使伤害过他的人,他也不记仇。

    李存修从不计较。他不讲究穿戴,不讲究吃喝,有衣穿有饭吃就行。上街买菜从来不跟人讲价格。他说,让个三毛五毛的,既伤了和气又浪费时间,不合算。

    李存修从来不生气。他说,生气是最大的敌人,是拿着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有时,为了所谓的争一口气,是要死人的。这很可怕。所以他从来不生气,有人故意气他他都不生气。

    李存修特别专注。一旦投入了,非干出点事情不可。这也许是他取得成功的所在吧。

    这就是李存修,与众一样又与众不同的李存修。

    李存修:我是徐霞客的“粉丝”

    李存修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他身材瘦长,神态平和,而不像一位时常奔波在路上的旅行者。但就是这个外表温和的人,走遍了全球各大洲的六十多个国家。走遍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到达和攀登过中国和世界几乎所有6000米以上的高山。脚步遍及中国所有的边境城市。

    李存修说他从小就喜欢地理,喜欢看地图。后来搞外事工作,要陪外宾参观,也陪中国旅游团出国,机会多了,兴趣也就逐渐变成了一种爱好。后来国内的旅游事业逐渐发展起来,自己也到了旅游部门工作,这时,真正地爱上了旅游。到退休的时候,时间多了,就开始有选择、有目的地去旅行。现在旅行已经成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李存修说,以前自己没来过宁海,但20年前曾来过宁波。这次走过来,看见沿途的自然生态,就是一个感觉:青山绿水,鱼米之乡。

    谈到大旅行家徐霞客,李存修笑称自己是徐霞客的“粉丝”。李存修觉得徐霞客的行为不仅是一种旅行行为,更是一种爱国爱自然的行为。现在,人们对自然的破坏很严重,但大多数人对此缺少关心。这些年,李存修一直在写和旅行有关的文章,他说自然文学和旅游文学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西方现在对这个东西非常重视,但国内对自然的认识水平显然还没有达到那个层面。他希望能通过边旅行边写文章这样的方式呼吁更多的人来关爱自然,关爱我们生命中最根本的东西。(记者 张即)

    【采访链接】

    当代徐霞客李存修:在路上,四十年

     https://sanwen8.cn/p/117V8Pp.html

    中国当代徐霞客-旅行家李存修考察武陵山片区

             http://mt.sohu.com/20151126/n428203789.shtml

【编辑:杨海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仗IT之剑走天涯
      他们是互联网世界中的侠客,用技术的力量帮助公益组织解决难题,仗IT之剑走天涯。
    • “青年大学习”第四季第三期来啦!
      学习新思想,争做新青年。本期主题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到底讲了些什么呢?快来看看吧!
    • 跟着总书记下团组
      每年两会,习总书记都会深入团组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今年他说了哪些金句?青小豹带你学习!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