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阅读·陪伴
视觉中国 供图
行走在路上的阅读,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可以更好的理解,可以更好的领悟。
儿子的阅读启蒙,是从他幼儿园的时候开始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兴趣的正确引导十分重要。
幼儿园放学,或者晚饭后,我会常常带着儿子在小区到处走走。每次散步都可以学到一首古诗。春天里,教他背“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夏天的时候,带他到一个老爷爷的院子里,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景致;秋天看树叶变红的时候,教他背“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在大雪纷飞的冬天,除了和他堆雪人,打雪仗,还带着他一起背诵《沁园春·雪》。清明节时背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秋节望月怀远,背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除夕自然要背上王安石的《元日》了。背完的古诗,又在家里把少儿古诗绘图本找出来,对照着背的古诗一个字一个字认,不消多长时间,字也认得了。这是我与孩子最开始的行走阅读,中国的诗词朗朗上口,言简意赅,立意新颖。儿子从那时起,喜欢上了中国古诗词。
从儿子上了学,我有计划根据他书本上所学的内容,利用假期的时间,带他走出去。记得三年级的课本上有篇《孔子拜师》的课文,在那年的国庆节假期里,和朋友带着孩子自驾曲阜。在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孩子们见识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备受世人尊重。他是当时最为博学的人,他与弟子的言行及思想被后人记录下来,就是广为传诵的儒家经典《论语》。孔庙巍峨,孔府庄严,孔林肃穆,这些都给孩子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而曲阜城里,到处都可见论语里的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更是让孩子们烂熟于心。
学过《爬天都峰》,在来年的暑假,带着儿子爬黄山。虽然在爬山的过程中遇到了瓢泼大雨,无奈半路返回。但儿子却见到了与课本上不一样的雨中黄山。形状各异的山峰,一条条白练似的瀑布挂在山的半腰,像一幅硕大的水墨画,立于天地之间。徽州之行,不但去了黄山,还去了屯溪老街,去了宏村,去了千岛湖。看了徽州美景,品尝过徽州美食,儿子对于那句描写徽州的诗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已经是体会颇深了。
儿子对旅游兴趣大增。每每假期有空闲,就会去百度景点,查找攻略,他开始特意去找一些介绍他想去景点的书籍。见儿子对旅游有了兴趣,不再刻意去寻找那些他课本上出现的景点,而是带着他游祖国各地的大好河山。每到一地,我就会跟儿子讲这里的历史古迹,这里的历史名人,这里的历史典故。儿子诧异我如何得知,我就告诉他,我也是在书里学到的。历史书上讲,散文里在写,小说里也有呢。你想要问的很多知识,都藏在书里呢。那年暑假青海甘肃的大环线之旅,儿子去前做了功课,去城市书房借了《百年敦煌》《敦煌风物漫记》《古邑张掖》等书,仔细阅读。在旅行时,每个景点游览完,在去下一个景点的路上,他就开始在车上写游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
陪儿子旅行,陪儿子读书,陪儿子写作。在儿子要求写日记的日子里,我也坚持每天写一些随笔,日积月累,竟然也写成了不少稿子,在报纸及刊物上发表了。这一切,成了我跟儿子读书的动力。只有多读书,多积累,才可集腋成裘。只有多走出去,多看多想,才能聚沙成塔,写出自己的感悟。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对话。”书看多了,书中的好词好句潜移默化之中就成了你的语言。书本上的积累,更多地体现在你吸收营养之后的消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