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风踏浪 京雄商高铁线上的青年“筑路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通讯员 王欣欣
春运期间,在“流动中国”的背后,有这样一群默默奋战幕后的铁路工作者,他们是坚守万里铁道线的小小“螺丝钉”,也是力保铁路大动脉安全畅通的铮铮“脊梁”。这支队伍由12人组成,平均年龄28岁,来自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铁道战备舟桥处。
春节前夕,山东梁山境内,凛冬的黄河水畔,银装素裹,一条“钢铁巨龙”雄跨两岸。清晨时分,朔风呼啸着掠过栈桥,鲜红的青年突击队旗帜迎风招展,这群年轻的建设者全副武装、鏖战正酣。
浊浪滔滔,机器轰鸣。伴随着起重指挥员臧寒利落的旗语和哨声,两台大型吊机不间断挥舞长长的“铁臂”,默契配合着大桥墩身水中围堰的拆除工作。他们参与建设的京雄商高铁黄河特大桥全长1600米,连接山东梁山、河南台前两县,是目前世界单联最长的无砟轨道桥梁。
1月底的一天,35岁的项目经理、青年突击队队长季亚琼要要完成水中围堰最后17根锁扣管桩的拔除作业,一待就是一天。尽管室外温度已降至零下10℃,冻得瑟瑟发抖、脚板冰凉,但他仍全力投入到全过程作业盯控中。从破晓到黄昏,季亚琼头戴防寒安全帽,顶着干裂的嘴唇指挥“作战”,顾不上喝一口水,哪里速度跟不上,哪里施工有问题,他第一时间发号施令、紧急处理,确保现场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现年27岁的刘振宇担任履带吊司机,在他的一番熟练操作下,一根根26米长、重达8吨的管桩陆续浮出水面,依次平置于栈桥之上。因管桩外表和内里附着大量淤泥,导致路面湿滑,“遍地开花”。
“为避免第二天桥面冻成‘溜冰场’,大家今天在现场多坚持会儿,争取完成全部管桩的清淤和装车任务。”在队长的号令下,青年突击队分工合作、全力冲刺,开启抢抓进度的“加速度”。
这支小小的青年突击队,起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独立舟桥团二营六连,曾被铁道兵党委授予“硬骨头六连式连队”称号。它所在的铁道战备舟桥处是全国唯一一支铁路舟桥专业应急保障队伍,60年冰火淬炼,锻造出铁道兵一等功臣、火车头奖章获得者、劳动模范、新长征突击手等百名先模人物。
时过境迁,物换星移,“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历久弥坚。凭栏远眺,黄河之水依旧奔流不息,铁舟青年踏浪而行,逐水而歌——“台台吊机,是我们回天的手臂;孔孔门桥,是我们立足的双脚;片片钢梁,是我们铮铮铁骨;条条飞舟,任我们在水上驰骋……”
一代代舟桥人赓续红色荣光,与水结缘、以桥为家,经风沐雨、战天斗地,累计参与祖国大小桥梁建设600余座,执行桥梁应急抢险任务30余次,开展水下桥墩病害检测160余座。
“每年‘入职第一课’,关工委老同志都会给新职人员讲述舟桥官兵抗震救灾的红色故事。”入职不满2年、现年23岁的团员王露淋坦言,有时遇到困难心有动摇,随之想起父辈们的英雄事迹,便决定坚持下去,活出青年该有的样子。工期紧张时,他一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是一种常态。
坚守,让平凡的岗位闪耀着不凡的光芒。
天色渐黑,京雄商高铁黄河大桥水中围堰的17根管桩拔除完毕,清淤作业仍在进行中。大家人手一把铁锹,1分钟内,每人能铲40多铲,铲上10分钟,胳膊就会特别酸痛。“尽管很累,但浑身充满力量,活动起来一点也不冷了,要是等到明天,这么多淤泥成了冻土会更麻烦。”28岁的项目总工程师田播说完,继续抡起铁锹埋头战斗。
夜幕降临,一天的战斗终于结束,这支队伍风尘仆仆回到驻地。他们脱下沾满泥污的“装备”,虽外表略显沧桑,眼神却清亮坚毅。“曾经住的简易板房,设备设施简陋,生活单调乏味,现在都是租住独栋小楼,驻地建设标准化,室内设有读书园地、健身器材,24小时热水洗浴,有效缓解大家一天的疲劳。”到项目调研工作的团支部书记李志介绍。
每一名突击队队员都深知京雄商高铁建成后的重大意义。“能够参与其中,圆一方百姓高铁梦,助力‘雄安新区’千年大计,倍感使命光荣”27岁的项目安全员赵相宇自豪地说。
万家灯火团聚时,这支青年突击队甘当京雄商高铁线上的“筑路人”,为织密一方高铁网、畅通人民幸福路架起“道道彩虹”。
凌晨时分,星光点点,万籁俱寂,队员们卸下满身疲惫,沉沉进入梦乡,然而短暂的数个小时后,等待他们的将是另一场“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