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年轻人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安琪 驻柬埔寨记者 王岩 特约撰稿 厉旸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步履不停,共建项目在哪里,就奔向哪里。一个个惠民生、助发展的工程,也串联起他们一段段青春奋斗的故事。“一带一路”的未来属于青年,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青春力量正成为这一代青年的历史自觉。
从小立志成为道路桥梁⼯程师的杜玉生,2015年大学毕业就投身西非基建一线;刚到柬埔寨工地两个月,“00后”见习暖通工程师步京隆就已成为两个片区的施工负责人;泰国姑娘许玲玲受益于“一带一路”奖学金计划负笈香港,这位在曼谷出生长大的第四代华裔,希望成为泰中青年交流大使……在共建“一带一路”最前沿,在滩涂成良港、天堑变通途、心与心贴近的10年间,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千千万万。
踏上不一样的人生赛道
现年35岁的多哥青年苏信,是中国路桥塞内加尔达喀尔快速公交项目经理助理,从多哥到塞内加尔,他已经在“一带一路”项目上工作了十年。十年间,他从一名普通翻译逐步成长为技术工人,还走上工程管理岗位。
“基础设施建设在我们国家还是比较落后的,我对什么都好奇,中国师傅告诉我,只要我愿意学,他就毫不保留地教。”在中国师傅的指导下,苏信学会了多项公路施工的核心技术,包括图纸审阅、分析,土石方施工,沥青路面施工,也学会了开工程车,掌握了专业的理论知识。这些年,他干过道路施工的各个工种,带过大大小小的班组。苏信说,共建“一带一路”为像他这样的非洲青年搭建了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广阔舞台,“我会跟随中国企业一起去更多的地方,建设更多的项目”。
“我是非中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参与者、建设者,也是受益者、见证者。”苏信说,选择工程建设这个工作,搭上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快车,也就从此踏上了不一样的人生赛道。“我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领,那就是工程师的标签。我觉得未来有很多机会在等着我。”苏信在工作中结识了他的妻子,现在他们是中国路桥的“双职工”,工作稳定,收入满意,“我们俩靠自己的努力,盖起了新房子,养育了一对儿女,挺幸福的。”
与苏信一样,因“一带一路”建设结缘的还有“90后”中国小伙刘晓仙和他的“柬埔寨徒弟”曼玉良。两年前,刚大学毕业的“95后”柬埔寨姑娘曼玉良经过重重考核,成功入职新金边国际机场项目。这是柬埔寨面向世界的新一代门户机场,也是中柬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在投身项目建设中,曼玉良从“中国师傅”身上学到了很多,也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
同样奋战在柬埔寨建设工地的还有刚刚过完35岁生日的辛永杰。谈及追随“一带一路”步伐走出国门的初心,辛永杰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仿佛身体内的‘DNA’动了,同样是建设项目,我为什么不能到海外去拼搏?”
如今,在柬埔寨首都金边,辛永杰正带领中建三局的团队运用领先的“工序穿插施工技术”,参与修建金边国金(二期)公寓大楼。有了先进技术和标准,不仅施工质量有保障,当地工人的施工水平和施工效率也大大提高。“最快的时候,项目以‘3天一层楼’的速度‘拔节生长’。”辛永杰说,这对很多柬埔寨乃至东盟其他国家的建设者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我们接待了马来西亚等国的行业同仁到项目上检查观摩,他们对项目施工的质量、标准和效率评价都很高。”
目前,金边国金(二期)公寓项目已建到了56层,建成后最高楼可达61层,将成为柬埔寨最高的公寓住宅和集酒店、影院、商业、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代表中国建筑走到海外,打造‘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品牌,这就是我认为的青春奋斗的意义。”辛永杰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论是技术出海还是人才出海,都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一直秉持的理念。2017年,中国电建水电十一局以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为依托创办中国水电培训学院,以“授人以鱼并授人以渔”为办学理念,为学员提供免费教育培训,旨在为赞比亚培养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急需的技能人才,随后被正式纳入赞比亚国民教育体系。学校开设土建、电工、机修、电焊、测量、试验等主修专业以及物理、化学、数学、中文、沟通技巧等辅修专业,在提高学员实践技能水平的同时,提高其社会生存能力。截至目前,学校共培训六期共计332名学员。眼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已投身到“一带一路”建设之中。
站在一批批前辈的肩上继续前行
“中国企业从零起步走到海外,由小变大、从少到多,我们是站在一批批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的前辈的肩上继续前行。”在通用技术集团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孟加拉国阿苏甘杰132kV变电站项目上,“90后”中国小伙郑启超已工作了两年多时间。他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十年来,中孟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取得了许多大突破,“比如,我所在的阿苏甘杰132kV变电站项目,是孟加拉国核心枢纽变电站中首次采用中国制造的保护控制设备。”
这一突破既受益于前任建设者们积下的“中国口碑”,也得益于郑启超和同事们的不懈争取。当时,尽管项目建设资金较紧张,但孟加拉国业主仍希望大量采用欧美设备,而欧美设备造价高、采购周期长、调适成本高,一度令工程受阻。经过全面研究,郑启超和同事们坚信中国设备完全可以达到甚至优于欧美设备的运行标准,为此他和团队几乎每天奔波在车程3个小时的工地和首都达卡之间。“每个工作日,业主一上班,我们就去办公室‘堵’,带着全套资料给他们一一讲解,找当地项目经理、电气和土建工程师逐条比较中国与欧美设备的技术参数,向他们介绍中国设备的性能。”郑启超说,“磨”了足足3个月,孟加拉国业主最终同意从中国采购保护和电缆等核心设备。
这一次设备变更,不仅将阿苏甘杰变电站项目中保护及电缆等设备的造价降低了近50%,更让中国品牌进入孟加拉国业界的视野,为中孟共建“一带一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企业在电力、能源项目建设中的标准和运营模式都给我们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比如,好的建设效益、可靠的技术、便捷的维护方式以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都将让我们受益匪浅。”默罕默德·阿萨德是郑启超的孟加拉国同事,他在项目现场担任土建工程师。阿萨德表示,在中企工作的这段时间,中国标准和中国理念让他大为震撼,他第一次知道为了建筑质量,“混凝土浇筑的时候不能暂停”,“我在很多方面磨练了自己,学到了新技术和新理念,这里的经验让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实质提升。”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第一要素,要让“一带一路”的理念与标准走入共建国家,首先就需要突破语言和文化的制约。中石化冠德公司富查伊拉仓储项目运营部副经理周新昌到阿联酋工作时,项目上只有4名中国同事,其余50余人来自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很容易因为沟通问题出现矛盾,给罐区安全生产埋下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新昌经常主动找话题与外国同事“蹭话聊”,既摸清他们工作中的难点,也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兴趣爱好。
“用心沟通、真诚沟通,就能在不同文化间存异求同。”这是周新昌参与中阿共建“一带一路”项目4年多来总结出的经验。他曾不止一次地调解不同国家建设者间的矛盾,“只有消除误解,团结奋进,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保障项目安全运行。”
从“一带一路”奔向更广阔未来
对很多“90后”年轻人来说,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几乎贯穿了他们毕业后的整个职业生涯,他们也正从“一带一路”建设奔向更广阔的未来。
“我的转变都是在赞比亚发生的。”2017年大学毕业后,张晓臣来到赞比亚工作至今,目前是中国电建所属水电十一局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副经理。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是赞比亚40年来投资开发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今年8月,下凯富峡水电站至卢萨卡西33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成功送电,标志着赞比亚下凯富峡送出项目全线路投入运行,这将极大缓解赞比亚用电紧张的局面,同时对推动赞比亚工矿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我在赞比亚结婚,在赞比亚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走上管理岗位,由青涩内向变得成熟外向。未来我依然希望在非洲大陆深耕,提升自己的硬实力。”张晓臣坚信,只要有明确的目标,有责任和担当,朝着目标努力,肯定会有所收获。
“我们参与的项目越来越多了。”张晓臣说,除了水电公路等,他所在公司参与的项目已经扩展到太阳能光伏、新能源等领域。“近年来,中企在这里新建了机场、公路,明显感觉到赞比亚的基础设施在变好,这也给当地人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我的非洲同事们的生活都越来越好了。”
与张晓臣⼀样,彭勃的人生也在异国他乡划下了长长的轨迹。过去10年间,彭勃先后转战肯尼亚、马达加斯加和安哥拉,用他自己的话说,“打下了一场场工程管理和市场开发的硬仗”。
作为中肯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蒙内铁路连接东非第一大港口蒙巴萨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是肯尼亚独立以来的第一条现代化铁路,也是彭勃入职中国路桥后在海外工作的第一站。和3万多名工人一起在480公里长的战线上昼夜奋战,彭勃先后负责管理了123公里路基桥涵标段和240公里铺轨架梁标段。“图纸问题1天解决、技术员调配1小时到位”的高效率统筹工作,让他得到了同行的认可。2017年,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蒙内铁路实现零事故正式通车。
使命达成后,带着十万字个人笔记,彭勃告别了肯尼亚,投入到下一个共建“大项目”——马达加斯加机场路项目。2017年,作为马达加斯加历史上第一个使用中国优惠买方信贷的项目,机场路项目面临合同关系处理、贷款协议生效、首放款落实等众多待办事项,还牵扯当地国家法律、公司投资运营等问题。彭勃作为主要推动人员,再次发挥了协调沟通与工作优化的特长,最终将17项生效放款条件逐一满足,帮助项目在2019年初实现了银行贷款首放。
2020年底,彭勃又转战安哥拉,以往工作沉淀下来的经验让他变得更加包容和成熟。面对新环境下市场的机遇和挑战,他协助加大二次开发力度,签约了卡宾达关键项目;同时推动与第三方合作,既同欧洲公司组建联营体开发了新项目,也通过与当地和西方的合作,探索出了融资新路径。
“在海外奋斗的十年,最想说的是感恩。”如今的彭勃是中国路桥安哥拉办事处生产经营部经理兼230国道项目经理,已经成长为青年岗位能手和业务骨干,“感恩家人背后默默付出,感恩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