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弱省诚心实意补短板
贵州真金白银助力“科技入黔”
8月29日,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上,贵州省人民政府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
双方约定,对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与贵州省内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的产学研重点项目,在符合贵州省科技计划管理规定的前提下,贵州省科技厅将按项目实际研发投入的30%给予最高200万元的配套资助。
在贵州,这样的科技投入力度几乎前所未有。
“科技”是西部省份贵州长期以来的痛点。2022年《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显示,贵州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53.82%,保持在全国第25位。
贵州的一些大型企业与贵州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合作,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某国企研发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存在合作资源分散、合作层次低等问题,例如,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大多是与某位教授个人合作,与科研团队、院系的合作较少。
该负责人表示,“此外还存在信息渠道不通畅的问题,高校不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也难以及时了解高校及教师的科研领域、成果、工程转化实力,大多通过会议、熟人推荐等方式寻找合作对象,选择范围很有限。”
而在贵州省的众多中小企业里,研发人员少、研发能力弱、研发投入低,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今年4月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贵州省科技厅在省内外的科技管理部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高校院所,进行了24次集中调研,开了36次调研座谈会。
为了尽快让“科技入黔”,贵州省科技厅在全省收集了技术需求,然后由副厅长安守海带队,在3个月间,拜访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的科技部门,还到10多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调研。调研团队中,除了贵州省科技厅的工作人员之外,还有多家企业的技术负责人、一线技术人员。
今年5月,贵州磷化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员王凤丽随队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参观交流。
在北京理工大学参观时,该校副校长及多名院系负责人、教授出席,热烈迎接了这支20余人的调研团队。王凤丽认为,高校擅长做基础研究,企业能将技术创新成果落地,此次由政府部门牵头的交流活动,给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了合作的桥梁。
这次参观也给王凤丽带来一些启发。在实验室参观时,她了解到高校同行的最新成果、研究方向,以及他们所用的先进仪器。回到贵州后,王凤丽和两所高校的老师仍保持联系,不时跟他们聊聊最近的研究进展。
调研期间,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领导也都对这支调研团队表示热烈欢迎,但调研团队在座谈中发现了一个尴尬的情况:国内外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对于在贵州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的积极性不高,因为他们根本不缺合作项目。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贵州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优势,在政策制度、创新场景、经费支持等方面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引导省外科技创新资源入黔。
有高校负责人委婉地提出,如有合作项目,贵州省能否给予配套经费支持?对方还提出,若面向众多中小企业服务,希望有组织地进行合作。
调研团队将高校的反馈带回省里,得到省领导的大力支持。此次贵州省科技厅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约,提出30%的资助比例,正是这次调研的成果。
贵州省科技厅还邀请了众多科技“大咖”为贵州的企业“把脉”。
8月4日至7日,贵州省科技厅举办了首届贵州科技节。在此期间,15名两院院士、8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等专家,来到贵阳、遵义、安顺、毕节、黔西南等地,调研指导了20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22次战略咨询、14场学术交流、24次技术指导,达成了10个合作意向。这是贵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院士专家行”。
今年8月初,在贵州磷化集团的一间会议室里,贵州磷化新能源科技公司的技术人员和新能源材料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峰聊了一个上午。王凤丽当时刚好出差在外,回来后特意翻看了会议记录。她得知,吴峰院士团队在电池回收方面有一系列科研成果,拥有整套拆解工艺,而且无二次污染。后来双方在某类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和电池绿色回收两方面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此外,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红与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约,受聘担任该公司首席科学家,并出任中低品位磷矿及其共伴生资源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这是贵州省7个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之一。宋振骐院士与贵州天地聚能机电设备技术有限公司签约,将共建大倾角煤层开采工程创新中心和院士工作站。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贵州省政府还将与中国工程院签订合作协议,将在战略咨询研究、院士贵州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主题教育明确要求,要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贵州省拿出真金白银助力科研,正是将主题教育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作为。
贵州省科技厅对外合作处的任圆告诉记者,他们将面向全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征集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需求,为未来与各高校开展全面合作做好准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