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人员“揭榜挂帅” 田间地头大显身手

贵州加强农业技术人员服务基层力度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3年07月12日

    说到中药材天麻,农艺师唐成林的眼睛就发亮。他的电脑里存了大量的天麻资料,有的讲述贵州天麻的“前世今生”,有的是向农技人员做技术培训的课件。

    贵州省是天麻的道地产区,近年来天麻种植几乎遍布贵州全省,但产量、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种植户和农技人员。如果技术到位,坑穴刨开后,天麻就像一个个土豆似的挤得满满当当;但若稍有差错,坑穴里除了杂菌的菌丝,一个天麻都没有。

    贵州是中药材种植大省,同时也出产粮油作物。高产、稳产问题存在于各类作物生产中。去年,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联合贵州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等单位发布了《激励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行动方案》,全省所有农技人员都要开展基础性示范服务。除此之外,还欢迎有志之士“揭榜挂帅”——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列出技术榜单,谁愿意挑战,就来“揭榜”。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结合调研中发现的“专家田”与“普通田”产量产值存在差距的问题,推出了“揭榜挂帅”行动的2.0版,重点是要加强农技人员服务基层的力度。

    挑战“天麻”的边界

    唐成林揭榜了。这名30岁出头的年轻人,从大一走进实验室至今,跟天麻已经打了12年交道。作为贵州省中药材专班生产组组长,他要尝试一种新的天麻种植技术。

    每年11月到次年2月这段农闲时节,在林下刨个四四方方的坑,放进木材、菌种、天麻种,过几个月,会长出大小不一的天麻,饱满的天麻看起来像土豆。这一种植方法被称为“仿野生种植”。仿野生种植技术可以高度还原天麻的野外生活环境,药用成分天麻素含量是《中国药典》标准的1.6倍甚至更多,而且不占农田、农时,每亩约有4000元纯收益。

    去年“揭榜”后,唐成林在毕节市大方县选中一片青冈林,开始试验“一种两收高效栽培技术”,顾名思义,就是种一次天麻蒴果,可以收获两次天麻。

    今年2月,唐成林带着农技人员收了小天麻。因天气干旱,平均每平方米只收了8.5斤,这是第一次收成。这种手指大小的小天麻,其实是商业种植天麻时所用的“种子”,俗称“小麻种”。

    坑穴中留几个小麻种,其余的可以卖掉,每斤卖30元。再在坑穴里补充少量新木材,盖上土,等到今年10月,就可以收大天麻,这是第二次收成。

    唐成林估计,正常情况下,1平方米可以产10斤左右的小麻种、15斤左右的大天麻,能卖600元,而1平方米投入的成本只有150元。这不仅比传统种植方法省力,收益还高。去年,他带动当地的天麻种植企业用这种新方法种了5000亩。

    今年的“揭榜挂帅”,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对天麻的产量、萌发率等技术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次,为扩大“一种两收”技术的适应性,唐成林设计了几组试验。

    传统的天麻种植技术对海拔、林中的树种等都有要求。唐成林选了不同海拔、不同坡向、长有不同树种的地块,又选了不同来源的蜜环菌,设计了不同的堆叠层数,希望能在更多地方推广“一种两收”技术。

    农技干部一聊天,经常把群众利益挂在嘴边。贵州的天麻产业涉及近8万户群众,唐成林说:“群众的试错成本很高,也没什么精力和技术去做这件事。我们要尽可能去验证新技术并教给他们。”

    “泡”在田间地头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的技术干部常往地里跑,平时要在办公室“抓住”他们采访并非易事。

    贵州省辣椒专班副班长夏忠敏说,她原本今年5月退休,又被返聘继续做技术指导,每个月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下乡。

    前几天,夏忠敏接到安顺市一家企业的来电,对方怀疑辣椒苗因枯萎病发作枯死,想请她赶快去看看。那天下着大雨,夏忠敏不敢耽搁,即刻赶往安顺。

    “青枯病和枯萎病很像,但一个是细菌感染,一个是真菌感染,企业没这个专业能力辨别,就得我们去现场看。”夏忠敏到田里观察后,确定是枯萎病。因为土壤中有致病真菌,雨水淹了之后,整片辣椒都染病枯死了。她教给技术人员拔除生病的辣椒苗、给土壤消毒,又开了农药“药方”,“整整搞了一天”。

    工作这些年,夏忠敏的微信上加了不少农户。为服务好农户,她建了微信群,“(农户)有问题随时发到群里,我们马上解答”。

    这名资深的农技专家很少安坐办公室,无人求助时,她也会下乡转转,这是她工作几十年的习惯。在田间地头,夏忠敏手把手地传授技术要点:怎么施肥、怎么施药、农药如何配比。每年四五月份辣椒苗移栽的时候,她更是整天“泡”在辣椒地里。今年端午节后雨水多,雨后青枯病等疫病高发,夏忠敏就现场给农技人员演示防治方法。

    这些辛勤劳动都反映在收成上:去年以来,夏忠敏带领团队在遵义市新蒲新区永乐镇开展辣椒种植示范服务,核心示范面积1000亩,鲜椒平均亩产1311.82公斤,比上年亩产量提高了15%;他们还在福泉市陆坪镇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示范服务,1000多亩核心示范田中,玉米平均亩产703公斤,比当地其他示范点的平均亩产量高17%。

    除了身体力行,夏忠敏还鼓励年轻人大胆揭榜。

    今年,贵州省草地技术试验推广站高级农艺师付浩揭了“带状复合种植大豆高产示范”基础性示范服务榜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那1000亩复合种植的大豆、玉米成了他的牵挂。这名生物专业出身的年轻人,跟着夏忠敏等专家从头学习大豆、玉米等作物的种植知识。

    复合种植不是随意种植,玉米、大豆的行数和间距都有规范,以确保养分吸收、光照充足。细节做不到位,就会影响产量。

    除了那1000亩基础性示范服务,付浩还挑战了“百亩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大豆高产示范”。按照要求,大豆产量要不低于110公斤,玉米亩产不低于所在县当地当季平均水平。

    今年4月初大豆、玉米种下去后,付浩就时常实地或远程开展技术指导。在大豆玉米生长和病虫害防控的关键期,他协调了100余瓶农药和水溶肥,及时有效地防治了病虫害,保障大豆、玉米茁壮成长。因为第一次独立指导农户生产,付浩还请了夏忠敏等专家“坐镇”,遇到技术难题就向他们请教。

    去年的“揭榜挂帅”行动以来,农技团队取得了耀眼的成绩。

    农业农村厅的曾涛团队指导的118亩水稻,平均亩产1131.76公斤,最高亩产1154.68公斤,创下贵州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农业农村厅章洁琼团队主导的酒用高粱高产技术示范项目,569亩高粱平均亩产499.85公斤,突破全省百亩方的最高产历史纪录。

    今年贵州全省农技人员要继续开展基础性示范服务,从事粮食生产的高级及以上职称、中级职称、中级及以下职称人员,示范指导的农田分别不少于1000亩、500亩、300亩,作物产量等技术指标也提高了。农技人员普遍感觉要求更高了。

    最近技术指导任务增多,夏忠敏待在办公室的时间更少了。不在施秉县时,付浩还经常收到当地农技人员发来的大豆、玉米照片,看着这些作物长大。过几天,唐成林、付浩他们又要去现场看看他们的宝贝。

【责任编辑:孙庆玲】

传承人彭小平与面打交道的60年

中国青年报2023-08-31 07:56:50

用一生认识鲁迅

中国青年报2023-08-30 07:42:33

多图!来看一场青年的广场舞达人秀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8-29 10:27:06

音乐剧《南孔》在杭州首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8-29 10:27:02

第十八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8-29 10:26:54

献给强国青年科学家的MV《凡星》发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8-20 19: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