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冬奥 | 为了冬奥会,以及未来——专访中国冰上运动学院院长王春露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季嘉东、林德韧)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对于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冰上运动学院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50人计划参与冬奥会开闭幕式,18人进入国家队备战,18人成为志愿者。院长王春露说:“我们的时刻,我们的季节到来了。”
中国冰上运动学院成立于2020年1月18日,其前身是“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冰球运动学院”,目前有学生345人。学院的目标是贯通化培养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等冰上运动项目的相关专业人才,探索冰上运动项目人才培养新模式。
作为曾经的短道速滑世界冠军、多枚冬奥会奖牌得主,王春露对于即将在主场举办的冬奥会特别期待,在推广冬奥知识、普及冰雪运动方面,她和冰上运动学院的老师同学们也是不遗余力。“2021年度,我们整个学院老师、学生们为冬奥会所做的普及宣讲、拍摄等活动有200余次,到了我们冰雪人的盛会和节日了,我们责无旁贷,全力以赴。”王春露说。
王春露表示,冬奥会不仅仅是一次冰雪赛事,在全民健身、冰雪文化、冰雪产业等层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最实际的,我们发现从事冰雪运动的这些人越来越好找工作了。”她说。
除了为冬奥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之外,王春露也把目标放在了冬奥会后,主要是冰雪运动相关行业的人才培养。过去,中国冰球运动学院以全国各地分院重点定向培养的初中年龄阶段运动员为对象,转型后,退役运动员和统考本科生也直接成了培养对象,且培养项目包含了冬奥会所有的冰上项目。“从‘冰球’到‘冰上’,虽然是一字之差,但真正地进行大学生阶段的教学了,完全是不一样的意义。”王春露说。
一方面,退役运动员拥有长时间的项目经验,进入大学后主要学习运动生理、运动心理和体能等体育科学知识,会朝着高水平教练员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统考入学的本科生需要在专业技能上加大努力,拥有较高文化知识水平,有潜力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冬季项目教师。
“北京市评定了几百所冰雪特色学校,全国就更多了,但是他们的问题就是特别缺冰雪(项目)体育老师。但是我们有冰雪人才,体育老师这个方面也是应该抓到的。”王春露说。
在培养过程中,中国冰上运动学院一直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和来自欧洲、北美洲的冬季项目强国的体育院校合作。通过学习、对比,摸索着适合培养中国冬季运动人才的道路。
王春露举例,北美洲的冰球运动员速度快、冲击力强,在教学中也强调冲击性,但芬兰和捷克更注重团队配合,他们打法灵活,注重个人技术,跟中国的理念不谋而合。“我们的团队作战精神一定是他们比不了的。我们的打法要灵活,因为我们身材小、速度快,是技巧型的。”
另外,北美洲球队在选材时执行严格的淘汰制,而芬兰等欧洲国家受制于参与人数少的原因采取拉带制,尽力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可能成为运动员的苗子,这也更符合我国冰球运动的发展情况。“所以说看到的只是皮毛的东西,每天跟他们在一起探讨就慢慢会知道,什么是我们应该拿到的。”
王春露表示,自己最看重学生的意志品质,希望他们进入大学后能够拥有坚定目标并为之努力。她说,北京冬奥会结束后,学院的发展方向可用精准定位、拓宽思路和国际标准来概括。一是要找准位置、坚定方向,二是要做推广冰雪运动的倡导者和发起者,三是要站到国际的舞台上去培养高水平教练员和运动员。
“冬奥会代表着种子刚刚到中国生根发芽,属于我们的日子还很长,所以我们的时代来了,节日来了,要抓住这个机会。能够为中国冰雪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身为冰雪人是非常骄傲的。”王春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