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需要营养,动物需要营养,植物也需要营养。”在中国青年报联合好看视频共同出品的《院士科普》栏目第三期节目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张福锁院士解释了“植物营养”的含义——植物通过吸收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使自己能够正常地生长,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产量,最后能为人类消费。“在地球表面,植物是第一生产力。”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植物营养学发展速度飞快,尤其是在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在全世界处于领跑地位。这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关,张福锁院士解释,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们要吃饱,我们的耕地面积又很小,自然条件又比较差”,在这样的条件下,植物营养在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施肥是补充植物营养、提高作物产量的方式之一。张福锁院士表示,化肥是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最伟大的发明,如果没有化肥,我们今天不可能养活全球这么多人口。他和团队曾在北京郊区做过一个长达8年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他们发现,如果第一季不给作物施肥,那么影响不大,第二季不给作物施肥,产量下降10%左右,而到了第三年以后,产量就下降了约50%。
“没有化肥是肯定不行的,”张福锁院士表示,但科学施肥同样很重要。近年来,土壤酸化的问题越来越得到广泛关注,从改革开放后到2010年左右,几乎在中国发现的所有土壤类型的pH值都下降了0.13到0.80个单位,在自然界中,这种规模的pH值下降“通常需要几千年上万年”。
过量使用氮肥是造成土壤酸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获得更高的产量,农民越来越多地使用化肥,而氮肥的过量使用,不仅会造成土壤酸化,影响产量,还会造成水质和空气的污染。张福锁院士说:“这就是农业里的一种恶性循环。”
直到2015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截至2020年底,我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已顺利实现预期目标,化肥农药使用量显著减少,化肥农药利用率明显提升,促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效果明显。“我们现在实现了减肥但不减产,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的这样一个绿色的转型。”
来自农村,扎根农学,张福锁院士怀着对农业的热爱,提出了“到农业生产一线去,到老百姓身边去”。“科技小院”就是这样的一个项目。2009年夏天,第一个“科技小院”落户河北省曲周县,三位老师带着两名研究生住进了曲周县白寨乡一处荒废的院子里,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他们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科技服务。
“农家小院就在农民家里,把科技带到农民身边,我们就希望真正能够扎根在农民中间,与农民打成一片。院子虽小,但作用很大。”
“让大家都吃饱”,这是张福锁院士“学农”的初衷,也是他多年来始终坚持的方向。他认为自己是“最幸运的人”,因为这既是他的职业,也是他的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是他对年轻人的寄语,在热爱的领域深耕,就是一个人最幸运的时刻。
《院士科普》栏目由中国青年报联合好看视频共同出品,以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当代“科技明星”,激发观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为目的。节目中,欧阳自远、谭天伟、张福锁等5位两院院士就节目组征集到的问题进行回答、与科普作者互动,就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和时下相关热点话题进行科普,带领大家走进科学和科学家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