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全国人大代表李金莲:希望家乡的绿水青山“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价值”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张艺 实习生 黄馨瑶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年03月06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艺 实习生 黄馨瑶) 2018年,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李金莲第一次来北京开全国两会,这名90后傈傈族姑娘在那次会议上建议,希望家乡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高山村寨都能有通向外界的硬化道路。

当年年底,李金莲家所在的攀天阁乡新乐村就来了修路的队伍。第二年,一条硬化道路从山脚修到了山顶,公路绵延,一直连通到北京。

家乡如何更好发展,乡亲如何过上更富裕的生活是一直是这几年李金莲的关切。

今年两会上的李金莲 受访者供图

2016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李金莲对未来的道路并不清晰。彼时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李金莲大学所在的云南普洱市已经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于是,她放弃了留在城市工作,回到没路没网的闭塞家乡。那时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不多,像李金莲这样回乡的年轻人更是寥寥。

傈傈族是云南9个直过民族(“直过民族”特指新中国成立后,未经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之一。乡亲们以前观念保守,最开始扶贫指导大家种植中药材增收,村民不敢种,担心收成不好,赚不到钱。他们也不懂种植技术,村子里药材收成并不乐观。

打听到邻近乡镇的一家公司种植产量高,李金莲二话不说就出发了,在工厂边工作边学习了6个月。半年后她回到村里挨家挨户为村民们讲解种植技巧,传授种植技术。那一年,秦归、重楼等各类药材收成可观,收入倍增。

村里曾有一对兄弟,弟弟外出务工,而哥哥在家照顾父母。按村民原本的想法,打工肯定是比种植好的,但几年下来,种药的哥哥生活也逐渐有了起色,盖了新房、娶了媳妇,弟弟回来时大吃一惊。

李金莲还“联合”村里其他几名大学生,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帮助村“两委”和驻村干部们一起录入扶贫档案。她耐心教村里年纪大的老人使用家用电器;教村民使用智能手机,让他们学会在手机上看新闻,了解国家的发展变化,了解大山以外的世界;她进村入户讲扶贫政策,向上级反映村民生产生活困难。

后来李金莲有了另一个身份,在作为人大代表多次参与法检系统开展的调研、监督活动中,李金莲对司法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迪庆州中级人民法院,成为一名书记员。她说:“我们村里人不懂法,出去打工遇到欠薪问题也不会解决,我就想帮帮他们。

李金莲和乡亲讨论种植 受访者供图

她见证了家乡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李金莲高中毕业,家里的手机信号不能全部覆盖。报考志愿时要电话要保持畅通,只有在几个山坡、田梗才能找到信号,李金莲就把手机放在田埂上,自己在周围干农活儿。

如今,信息传到青藏高原东南缘。李金莲说,现在不仅信号全覆盖,家里还接入了WiFi。家家户户有了手机、微信,会主动关心政策和国家大事。一些消息还是乡亲们早一步跟她分享的。

李金莲说,以前村里的80后,甚至部分95年以前的年轻人不读书的情况还比较多。这几年,大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父母外出打工赚的钱都是给孩子读书,大学毕业生逐渐增多。

今年,李金莲带来的建议是,希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绿水青山“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价值”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以“生态立州”的迪庆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她发现,虽然迪庆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但受困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制约,始终无法摆脱资源性约束和软件、硬件跟不上的区域短板,生态环境脆弱,治理难度大,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突出。她希望国家在保护生态政策基础上,支持旅游等产业发展。“这几年去了外面,才发现家乡的这些蓝天碧水真的很好。”

【责任编辑:刘世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