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总书记 脱贫我们一个都没少

布朗族、独龙族、毛南族委员齐聚人民大会堂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3月05日

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会前,韦震玲(左四)和少数民族的其他全国政协委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交流。受访者/供图

    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前,来自布朗族的全国政协委员、大学教师张敏特意回了一趟家乡布朗寨调研。

    “年轻人跟我聊上学、就业、创业,他们知道政协委员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张敏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上岁数的族人文化程度有限,只知道她“进京见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叮嘱“你如果见到习近平总书记,告诉习近平总书记,我们布朗族跟着党、跟着社会主义,日子越来越好。”

    包括布朗族、独龙族、毛南族等在内的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在全国脱贫攻坚中实现了“整族脱贫”,特别是像布朗族这样的“直过民族”,再次创造“一步跨千年”的奇迹:从贫穷落后跨越到全面小康。上一次跨越是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张敏是70后,她的童年在饿肚子中度过,饭食中很难见到肉,吃的多是野菜。当时的布朗族人不懂种植技术,也不会养殖,靠天吃饭。人们去山上打猎、到河里捞鱼,一家打到猎物,要分给寨里的每个家庭。

    张敏回忆,春天到了,大人们砍掉山上的树木,用棍子在地上撬开一个个洞,把一种叫“旱谷”的种子投进去,“然后就不管了”,放在山上,鸟可能吃、水可能冲走,这就是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

    那时的布朗人绝大多数没上过学,校舍都是茅草房。张敏的妈妈在布朗村寨文化程度最高——读到小学四年级。

    张敏的爸爸是一名到布朗村寨教学的支边教师,她小时候跟着父亲到公社办事,要带着猎枪和刀走上一天,当时山里还有老虎和熊。

    全国政协委员、来自独龙族的李友祥有着相似的经历。20年前,他到独龙江乡当乡长,徒步三天三夜翻过雪山才进到乡里。在老百姓漏雨的八角房里,他抬头就能看到天。

    生活在大石山区的毛南族通往外界的道路更恶劣,因山体石质坚硬,农耕土地极少,毛南族全国政协委员韦震玲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像别的山区修盘山路可以开山盘上去,我们那里修路是要在山壁上凿的。”

    即便如此难,国家还是把每一条路“凿”到了每个村寨,实现了“村村通”。以前,韦震玲从村里到县城要爬近一天的山,现在开车1个小时就能到。

    “我自己亲身经历了从贫穷落后到现在富裕自信的过程。”张敏说,对于很多族人来说,这是由死到生的过程,“原来看病太难了,路本来就难走,又没有医生,生个病的话可能因为路不通,最后倒在村里。”

    脱贫攻坚后,当地不仅通了水泥路,“村村有村医,还有家庭签约医生、基本医疗保障。”张敏说。

    “我们布朗族现在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接近5年。”张敏解释,不要小看这个数字,这是把以前没有上过学的人都计算在内。现在的村寨有了涵盖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的学校,义务教育覆盖100%适龄儿童。

    “现在我们每个村都有大学生,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以前都不敢想。”张敏说。

    2020年5月,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当地群众写信把好消息告诉习近平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整族脱贫’,全面小康,我觉得也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才做得到。”韦震玲说,“因为我们心齐啊!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很多大事都能干成。”

    韦震玲兴奋地向记者介绍,“高铁都要通过我们毛南三乡了!”广西境内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将从她的家乡穿过。

    “老百姓说,高铁经过我们大石山区那成本得多高?要打很多洞吧?但为了照顾我们这么小的一个民族的发展,还是来修了。”韦震玲说,“毛南族人发自肺腑地感谢党和国家。”

    “一次接见、两次回信,我们独龙族乡亲都记得清清楚楚。”李友祥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独龙族的整族脱贫,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和鼓励。

    2014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收到独龙族乡亲来信后立即作出重要批示,祝贺独龙族群众生活改善,特别是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希望独龙族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接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代表,嘱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给独龙江乡群众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希望乡亲们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努力创造独龙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整族脱贫后,当地群众已经在谋划着下一步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想着如何巩固脱贫后的成果,把扶贫“扶”起来的产业培育壮大,留住人才、留住年轻人。他们的建议,通过政协委员在山林村寨调研、电话信息,汇集到来自少数民族的全国政协委员手上,变成建议、提案。

    布朗族的群众受教育年限低,希望能得到更充分的技术培训。

    张敏建议,以县为点,打造专门针对农民的培训学校或者在现有学校开设培训课程。

    她说,农民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一般是就业地需要什么就接受什么培训,培训的时间较短,“对于一些文化水平极低的农民来讲,让他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习技术,有些吃力,效果不理想,希望国家在整合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考虑接纳有学习需求的农民。

    韦震玲在调研中注意到,近年学习农业专业的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人数较多,回到家乡他们很快就能带动群众致富。“我们那里有一个留过学的女孩子,带着技术、市场思维种金桔,开始是她自己种、通过网络销售,后来她把周边的农民都带动起来了,农民种的金桔达到她提出的甜度标准,她全部包销,周边的村民都跟着富了起来。”

    她建议,希望出台更多的改革政策让农村更开放,以利于更多的年轻人回乡施展拳脚、发展产业。特别是在农村基层,应该为年轻人创造一些开放的条件。同时在管理方面,她建议,政府的手不能伸得过长,让市场来给他们自主做一些调节,“有时候产业发展得不好,自然要承担市场的一些考验。”

    独龙族的干部群众把焦点放在旅游业上,但是梗阻还是路。

    李友祥说,他提交了拓宽独龙江道路、打通怒江地区与地区之间断头路的提案。

    “独龙江要想长远发展,还得靠旅游业。”他说,当前,进出独龙江道路不够宽,可以通行农用车和小汽车,但大客车进不去,“特别是旅游大巴无法进入,这是我们发展旅游业最大的约束。”独龙江的绿水青山转换成金山银山,还需要打通“最后一公里”。

    “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韦震玲理解,现在我们的目标变了——“乡村振兴也一样,一个也不能少!”


【责任编辑:潘圆,李立红,陈卓,王钟的】

老建筑讲新故事,“活起来”后“富起来”

中国青年报2024-06-07 06:14:07

传递祝福!2024高考加油曲来了

人民日报微博2024-06-07 11:10:37

回乡备战!广东人“扒龙舟”是认真的

中国青年报2024-06-07 06:14:52

毕业旅行不设限

中国青年报2024-06-07 09:32:50

王倦:范闲像英雄,但又是一个孤独的普通人

中国青年报2024-06-07 06:13:56

海南五指山 非遗有看点|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05 20:22:16

老外粉丝“催更”的《庆余年2》牛在哪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06 05:35:08

图知道 | 今日芒种: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05 09:26:28

青年范儿·文化场|下一站,横道河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03 22: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