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与气的交响”——探访中国石化能源安全保障机制
PART.01
唐家沱油库:在油库区内“嗅觉失灵”
8月21日,全国大学生新闻实践营的同学们走进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的唐家沱油库。
“这算是我们油库的核心区,”中控室里,唐家沱油库副主任胡昊南指着一张四屏的监控向实践营小伙伴们介绍,“四个屏幕能够动态监控油料运进与发出的情况、油料的储存情况、油库污水情况。”
触碰油罐区内的金属物体、衣物与皮肤发生摩擦等行为都有产生静电带来火花,进而造成爆炸或火灾的可能。“进入罐区前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 唐家沱油库大班长董杰说。油罐区外,实践营的同学们根据指导,正确佩戴红色安全帽,穿着蓝色防静电服,做好了进入罐区的准备。
油罐区内立着一个个白色的储油罐,储油罐下方连接着两根管线为油罐输转油料。“油罐区有8个汽油罐、4个柴油罐,库容8万立方米” 董杰说,“油罐外一栏的围墙是防火堤,发生爆炸或火灾时能够及时阻断危险。”
同学们谈及这里几乎闻不到油气的味道,得到了董杰的解答——“我们对油库的汽油罐开展了浮盘改造,具体叫做VOCs治理,所以闻不到什么味道,这样的处理不仅让空气更清新,同时也让油罐区更安全。”
走过连接油罐区与发油区的小铁门,迎面而来的是三大型运油车。在发油区,实践营小伙伴们目睹了发油流程:车辆停靠、除静电、插上车钥匙、接地线……唐家沱油库大班长谢鹏举带着实践营小伙伴们来到一个加油站台。站台前有一个可燃气体检测仪,上面实时记录着目前空气中可燃气体的浓度。
“(发油区)这里每天不间断工作,每日送出4000吨左右的油料,相当于满足了重庆市内五成左右的中石化加油站所需的油料。” 谢鹏举说。
发油区内的工作室里,有四台电子屏,屏幕上显示着“安全培训终端、车辆报道终端、外销专用终端、排队系统”字样。驾驶员每半年需要上机学习“安全培训终端”并通过考核,而其余3个电子屏用于驾驶员每次油料运送前的登记与排队。
行程的最后,实践营的小伙伴们在劳模工作室旁采访了唐家沱油库主任王伟,了解近几年来王伟带领唐家沱油库抗疫情、战洪峰、攻项目、破“瓶颈”的故事。
这里的油库是一座安全、智能、绿色的油库
这里的石化战士敢拼能赢、奋斗不止
PART.02
重庆石油半山环道加能站:从上游到下游, 氢能源最后一站
从唐家沱油库离开后,同学们来到了重庆石油半山环道加能站。
加能站是氢燃料运输的“最后一站”,在这里,供氢中心产出的氢气被储存在地下储氢井中,保证氢气质量免于温度和气压的影响。在重庆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氢气的价格从55元每千克降低到25元每千克,站中氢能车辆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带来的是滚滚尘土,带走的是便宜好用的氢气和对环境的保护。
眺望乌江,那里有白涛产出水处理站流出了汩汩清泉,不远处便是信维环保危废品填埋中心的如荫绿树,在中国石化,“环保”从来都不仅仅停留在纸面。在新的时代要求下,中国石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障能源安全,同时助力能源绿色转型!
文字 | 杨喻茚 王迪生
图片 | 戴雪琳 赵一飞
封面 | 戴雪琳
排版 | 孙若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