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走向胜利丨胜利油田我们来啦
2024年8月23日,来自全国14所高校的16名大学生走进胜利油田,开启“全国大学生新闻实践营”。
胜利石油科技馆: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去了胜利石油科技馆的发展史展厅,对胜利油田有了初步了解。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对胜利油田从无到有再到强也产生很多感悟。
在胜利石油科技馆,讲解员孙蓓蓓讲到老一辈石油人吃、喝和居住条件时,我受到了很大触动。六十余年,我国从外国认为的“中国无油论”发展为拥有采油技术走在国际前列的CCUS,石油前辈们真的是吃了很多苦。我也理解了那句,“六十多年的历史,是爱国奉献史,是艰苦创业史,是改革创新史,是开放奋进史。”
——安徽师范大学 李晓嫚
在胜利石油科技馆的展馆电子讲解屏上,我看见“空井一口接着一口的失望”的时候,心里一颤。我的心情仿佛能链接到20世纪60年代末,作为国家命脉、重中之重的石油资源却起步艰难、举步维艰。我想知道,支撑油田人“即便N次失败,但是仍然选择再+1次付出”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影像资料给出了的答案是“为国找油、为国献油的铿锵誓言”。
我发现,我们在采访中谈论到的每一个话题,都是对胜利油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探索。从核心技术突破到复杂地质条件的科研攻关,再到 CCUS 技术的未来展望,我感受到了科技创新在油田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也见证了团队合作与不懈努力的力量。我理解了,即使被失望“打败”,但不能被“打倒”,站起来,才能把路越走越宽。
——天津师范大学 粟悦
他们是城市和油田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者:从一片盐碱地和荒滩,到天蓝、水清、地净的“东方湿地之城”;从传统的钻探采油技术,到如今领先国际的页岩油勘探开发技术……这一代代胜利人见证着油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浙江大学 周婷怡
勘探开发研究院:科技创新助力端牢能源饭碗
进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页岩油勘探开发技术和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展板。同学们走进页岩油、CCUS重点实验室。
在胜利油田的第一站,我与其他营员一同走进了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进门处的桌子上,陈列了一排胜利油田的原油样品以及提取原油所能用到的各种材料。在这些样品之中,有一瓶好似“止咳糖浆”的样品,我走上前拿起摇了一摇,发现瓶子里丝毫没有液体流动的痕迹;讲解老师提到这瓶液体时说到:这就是胜利油田开采的稠油,在常温下基本不会流动,这就增加了开采的难度。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一代代油田人为了打破技术限制、推进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发展进步而付出的辛苦努力。
——山西师范大学 禹成炎
在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国家能源页岩油研发中心,气驱试验室经理张东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入职以来,自己一直研究气驱技术,见证了气驱技术从坐“冷板凳”到成为热门的过程,见证了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示范工程项目的落地,并为该项技术的突破感到自豪。在他看来,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的加持,石油行业也在不断地发生一些变化。“专业也需要更融合,光是学石油的玩不转。”
——清华大学 姜子琳
在勘探开发研究院国家能源页岩油研发中心,我们看到页岩层的切片图:白色的是碳酸盐岩,黑色的是泥岩,那些比头发还细的缝隙里,藏着页岩油。页岩油的开采难度较大,仍是胜利油田坚持攻关开采的关键技术。
——中国传媒大学 范子钰
莱113区块:百万吨级CCUS项目
进入莱113区块映入眼帘的是两个胶囊形状的储罐,据二氧化碳项目部书记张勇的介绍——站内通过注入系统采用全密闭注入方式,将注入过程中汽化二氧化碳回收至储罐中。随后同学们们跟着讲解员的脚步来到了操控室,在这里同学们了解到CCUS是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是全国最大的百万吨级项目全产业链示范。
接受我们这些大学生记者采访时,勘探开发研究院CCUS实验室专家李雪松提到,把“第一个百万吨”干起来了,是他最骄傲的事情,现在他们的目标是第二个百万吨。李雪松的工作一直是以实验室为中心的,在科研这条路上走下去,取得的周期性成效也让他有十足的成就感。他说:“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既减排,又增油,意义特别大!”
据介绍,胜利油田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始终坚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CCUS的引入不仅可以减碳,还可以增油。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CCUS技术通过将二氧化碳封存在地下深层的地质构造中,有效地减少了大气中的碳排放。
——浙江大学 陈智涵
我们在采访中得知,胜利发电厂也在积极推进低碳转型。胜利发电厂进行余热回收,将烟气中的热能转化为电能。
——南开大学 李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