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陆运河马道枢纽 | 4138万土石方的“变废为宝”之路

——“通江达海”小分队走进平陆运河马道枢纽

来源:记者训练营公众号2024年07月25日


开凿一条新的运河,以连接原本分割的水系,促进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面对崇山峻岭,建设者们没有退缩,而是以一种近乎愚公移山的决心与毅力,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挖掘机轰鸣,工人挥汗如雨,一块块巨石被破碎,一铲铲泥土被运走,一条宽阔的河道逐渐在群山间蜿蜒成形。

随着工程的推进,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数以亿计的土石方如何处理?若简单堆放,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可能引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变废为宝”的理念应运而生。

创新举措,为工程建设注入绿色动力

智慧方案 化解堆放难题

在平陆运河这一宏伟工程的推进过程中,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号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前瞻性的规划,成功实施了表土剥离与土石方综合利用的创新举措,为工程建设注入了绿色动力。为确保平陆运河每一方土石都能发挥最大效益,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严格按照“应剥尽剥”的原则,率先启动了表土剥离工作。

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施工方通过科学划分剥离区域,确保每一块土地都能得到合理利用。在清障工作完成后,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分单元进行精细剥离,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地,分别设定了适宜的剥离厚度,剥离出的表土被精心运输至指定的表土剥离区存放,以便后续用于绿化和土地复垦工作。

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解决了土石方堆放难题,还为平陆运河“小镇”及周边地区的绿化和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土壤资源。

平陆运河集团工程管理部业务经理钟林斌表示:“我们不仅要建好这条运河,更要让这条运河成为绿色发展的典范。通过表土剥离和土石方综合利用,我们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也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将开凿运河的土变废为宝,综合利用”不仅是对古老寓言“愚公移山”精神的现代诠释,更是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变废为宝”,让土石方发挥最大效益 

实现经济与生态共赢

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经过深思熟虑与科学规划,决定对开挖出的土石方进行综合利用。他们将表土剥离的耕植土精心保存,用于后期坡面绿化和土地复垦,确保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更令人瞩目的是,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还创新性地提出了“抬田造地”“园区回填”等土石方综合利用七大方向。他们利用开挖出的土石方,在适宜的区域进行土地平整和改造,成功新增了数百亩耕地,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些新增的耕地不仅解决了土石方堆放问题,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此外,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还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他们在运河两岸种植了大量植被,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保护运河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同时,该项目团队还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这些历史的见证者们也得以延续生命,见证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一步步成为现实。

山谷变“小镇”,让建设者感受“家”的温暖

保障后勤 惠及民生

在平陆运河建设的壮阔画卷中,我们通江达海小分队深入到了一座可容纳5000名建设者的平陆运河“小镇”。“小镇”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成为建设者们心中的温馨港湾。“小镇”的诞生,源自对自然的巧妙利用——两座山之间的凹地被填平,筑起高台,其上矗立的不仅是产业园区,更是建设者们生活的乐园。更令人赞叹的是,“小镇”的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工程人的智慧,那667.92亩的广阔空间,正是利用挖掘平陆运河时产生的636万方土石方精心打造而成,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在这里,建设者们不仅见证了运河的崛起,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小镇”内,亮点纷呈,其中马道枢纽主题邮局不仅承载着通信功能,更成为传播运河文化、记录建设历程的独特窗口。同时,我们了解到主题邮局也为员工家属提供就业岗位,帮助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则以提升职工综合素质为目标,定期举办各类技能培训和文化活动,助力工人队伍的成长与发展。而高标准大食堂,则以其营养均衡、美味可口的餐食,为辛勤工作的建设者们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这一系列设施的完善,不仅展现了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对提升建设者们生活质量的关注,而且为平陆运河项目注入了更多人文关怀与温暖力量。

从“崎岖逼仄栅前栏”到“轻舟‘易’过万重山”——挖山开运河,是古往今来人类为了促进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而进行的壮举。开凿运河,意味着要穿越崇山峻岭,将原本阻隔的水系连通,使轻舟得以畅通无阻。运河的开通,将会缩短内河航程约560公里,促进区域间的繁荣。这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深刻实践。

文字:贾彦烁

图片:丁雪晨、温彩霞、钦州发布

视频:许智、张福唯

排版:杨瑾

审核:谢洋、郝思雨、刘琨熠

【责任编辑:何欣】

2024贵阳心回山湖音乐节收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7-25 13:42:04

数字化揭开长城神秘面纱|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7-23 08:15:49

文化产业专家:年轻一代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生活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7-12 14:46:57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7-16 19:18:40

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让文化创意走入生活

中国青年报2024-07-16 06:52:41

青年过上“国潮生活”

中国青年报2024-07-16 06:53:53

民族歌剧《彝红》10周年,95%演员来自凉山本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7-15 16: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