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四促”打造全方位就业体系
全面确保就业工作平稳高质量运行
简介: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溯源于1950年中南兵工局创办的“中南兵工学校”,是新中国创办的首批军工学校。建校70余年来,学院始终秉承“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而奋斗”的初心使命,坚持“兴船报国育英才”的特色发展之路,先后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累计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以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全国道德模范”张宝、毕业5年成为“全国劳模”的许勇、“辽宁舰”电气项目建造负责人王长海、央视两次点赞的“00后”战疫志愿者张玉欣等为代表的各级各类优秀人才10万余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船院经验”。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湖北省唯一一所“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院、特色创优”的治校方针,将毕业生平稳、高质量就业作为办学立足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平台促就业、以活动促热情、以规范促责任、以科技促管理,“四促”打造全方位就业体系,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使学院就业工作长期保持平稳高质量运行,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
一、学校概况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溯源于1950年中南兵工局创办的“中南兵工学校”,是新中国创办的首批军工学校。建校70余年来,学院始终秉承“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而奋斗”的初心使命,坚持“兴船报国育英才”的特色发展之路,先后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双高计划”),累计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各级各类优秀人才10万余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船院经验”。
近年来,学院以服务“制造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建设等国家战略为根本,主动融入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国家主干产业,建有机械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共开设50个高职专业。其中,国家“双高计划”重点建设专业群2个,国家级重点专业17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25个;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海员培训基地1个。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中,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湖北名师(技能名师)工作室6个。目前,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其中有多个专业的军士生和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日制留学生。
二、工作成果
1.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位居前列。学院作为湖北省船舶与航海类就业市场主场,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高位,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引领华中地区,争创全国船舶与航海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最高水平。2021年以来,时起时伏的疫情,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产生了不小的挑战。为确保毕业生平稳顺利就业,学院采取多方措施,确保毕业生有充足的就业选择,并从学生的心态上做好辅导。
2.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近年来,学院涌现出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全国道德模范”张宝、毕业5年成为“全国劳模”的许勇、“辽宁舰”电气项目建造负责人王长海、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社会机构的普遍认可,在校生、毕业生对学院教学及管理满意度以及雇主对毕业生满意度逐年提升。近五年,学院师生获得各类国赛省赛奖项1000多项。
3.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教育教学成果。学院现有国家级精品专业、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教育部示范专业点等国家级专业1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主持建设国家职业教育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又列入教育部升级改进项目;建成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作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近五年,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5项,学院教师获得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2项。学院连续五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船舶主机与轴系安装”赛项,三次荣获教育部“突出贡献奖”。
三、主要做法
(一)平台促就业,为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1.依靠校企合作平台,企业深度融入学生培养
学院坚持军民融合,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形成了服务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服务“三海一工”的特色专业体系,构建了“政军行企校”五方协同育人体制机制。通过创建湖北省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集团、湖北省焊接职业教育集团等平台,学院与政府、军队、行业协会、企业紧密相连,开设了大量的企业订单班,成立了多个特色产业学院,成为了定向培养军士指定院校,将“政军行企校”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了企业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
2.运行线上就业平台,确保疫情状态下就业工作不间断
后疫情时代,时有小规模的疫情暴发,为了确保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不间断的平稳运行,学院引入了24365、智联招聘等多个平台,以线上形式为学生全年不间断的提供就业信息。学院设立了线上面试室,为企业集中面试、学生线上面试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学院启动了线上签约平台,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双选提供了全方位服务。
3.开设就业咨询平台,实时为学生解惑
为解决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学院实施就业导师制度,建立就业创业咨询室,由就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专业负责人组建了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咨询工作体系。通过现场、网络、电话相结合的多元化咨询平台,将职业规划、就业政策、就业技能、就业困惑与心理咨询等内容规范化和常态化。
4.通过网站、公众号平台,实时推送招聘信息
为更加及时、精准的将就业信息推送到毕业生,学院在网站、公众号等多个平台同步发送招聘信息。目前,学院正在调试将企业用人信息与学生所在专业等信息在平台后台进行精准匹配,通过学生客户端精准的向学生推送招聘信息,做到更加精准、有效的就业工作推进。
(二)活动促热情,调动毕业生主动就业的意愿
1.设立就业课程,树立学生正确就业观
学院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同时依托教育部24365就业指导公开课、企业就业指导课等授课方式,从学生入校起,对学生就业意识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根本上调动学生主观就业意愿。
2.开展就业活动,调动学生就业热情
学院通过“求职达人秀”、“创业沙龙”、“就业创业帮扶站”等活动,增加学生代入感,让学生在实际创就业之前,有机会将就业课程内所学的理论知识付之于实践;通过工匠进校园、企业技能大师进实训室和劳动模范进课堂“三进”活动,拉进企业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企业的氛围。
(三)规范促责任,环节落实到人确保责任到位
1.实施“一把手工程”,就业工作逐级管理
为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平稳进行,学院将就业工作纳入学院年度党委和行政重点工作,组织成立以党委书记和院长任双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形成了党委统领、“学院、二级学院、班”三级联动,将就业工作的启动、进行、统计等环节落实到位,逐级管理,形成体系,确保了工作的规范。
2.落实环节到人,明确工作责任
学院对就业困难的学生成立就业困难帮扶小组,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服务、重点推荐”的原则,由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一对一”对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生和家庭有困难的毕业生等“五类人员”实施精准帮扶。同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完善帮扶工作机制,采用“分时段就业摸排、建立就业帮扶台账、精准帮扶反馈跟踪”的工作思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3.完善奖惩机制,提高工作主动性
不断完善制定就业管理考核办法,将就业工作列为各教学单位工作绩效考核、辅导员和班主任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不唯就业率论,将就业工作开展的过程的规范和成效作为考核主要依据,充分调动行政部门、二级学院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科技促管理,做好数据统计和精准推送
以科技的手段,针对招聘会的前、中、后环节,有效精准的实施管理和统计,使工作更加高效。
招聘会前期,通过学生管理系统,将企业招聘信息按照所招聘岗位向相对应专业学生精准发布信息;招聘会进行时,通过系统识别,一方面检查学生体温状况,另一方面将参加招聘会的学生与学生数据库进行比对,统计招聘会学生参加情况;招聘会后,通过统计,查看企业受学生关注,收集每个学生参加招聘会的场次,关注在就业方面比较被动的学生等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总结,向二级学院进行反馈,有针对性的动员、帮扶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就业。
三、工作思考
(一)在就业过程中,学生和企业两方面群体都是动态的、变化的。如学生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表现都不同,针对于此,就业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采取对应的策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参与到就业活动中;对于企业方面,在后疫情时代,大多企业由于订单的不稳定,导致员工需求量也不稳定,从学生毕业后长远发展的角度上,院校要加强对企业的审核、调研和把关,使学生能够高质量就业。
(二)信息数据繁杂。随着对就业工作要求不断提高,为了对就业工作做到更精准的管理,所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是十分庞大的,借助科技手段对数据进行监控和处理将成为必然。为了达到快速、高效完成工作的目的,院校需要多加思考,根据自身情况定制信息系统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