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给山鸡“戴眼镜”的90后开启“雉”富路
团队成员给山鸡戴上特制眼镜,防止鸡打架。受访者供图
扫一扫 看视频
漫步湖北鄂州白雉山,绿树青草间不时传来几声嘹亮的鸡鸣,格桑花、蒲公英、车前草沿路盛开,山脚田畔的标准化鸡舍内,一群群五彩斑斓的白雉山鸡或悠闲踱步,或低头啄食。不同于普通的养鸡场,白雉山已被一群平均年龄24岁的“新农人”建造成田园综合体。杨旭就是这个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
杨旭本来的理想是学艺术,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父母还是尽可能支持他学习美术。但考虑到高昂的学习费用,他高考后还是放弃了在专业美院就读的机会,离开家乡南下打工。2011年10月,得知父母想办生猪养殖场,杨旭决定回家和父母一起创业。为了掌握生猪养殖技术,他前往一家大型农牧集团学习了半年。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扫猪圈、铲猪粪,他都做得一丝不苟。杨旭学得很快,疫苗接种、受精接生等技术要求更高的工作也很快掌握。
2013年,杨旭成立了鄂州市鄂城区汀祖镇杨凤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生猪年出栏数达2000头。刚有起色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导致半数以上的生猪病死,资金链、生产进度都受到严重影响。他连夜学习疫病解决方法,多次向农业专家求助,请他们到养殖场指导,疫病终于得到了控制。
2016年年底,鄂州市政府发布关于畜禽养殖区域划分的意见,以进一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杨旭意识到,传统畜禽养殖业污染大,他决定停止生猪养殖,打造生态农业,“朝着‘人与自然共生共享’迈进”。
彼时,伴随各级政府部门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政策升温,杨旭渐渐发现,身边的90后、00后越来越多,回乡人才的学历、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也有了很大提升。“独行快、众行远。一个人单打独斗,肯定不如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在他的邀请下,一支平均年龄24岁的新农人团队诞生了。
吸取了第一次创业的教训,杨旭把大量精力放在前期调研、政策解读上。团队向鄂州及周边农业专家请教,将全市农业资源整体梳理了一遍。调研中,他们发现鄂州当地有座白雉山,“雉”字是山鸡的意思,相传系三国时期孙权称帝前在此狩猎突见白色巨鸟长啸振翅而飞而得名。团队决定,以山之名,挖掘打造出独属鄂州的特色生态农业品牌。
小规模尝试后,杨旭发现“这条路行得通”。他们着手流转土地,借助白雉山的自然环境开展特色养鸡业,将荒山打造成集休闲、旅游、养殖于一体的综合田园生态系统。
在济南、杭州等地考察学习锦鸡养殖后,杨旭团队制定出“三步走”计划,“2019年至2021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启线下体验渠道;2021年至2023年,实施所有产品标准化生产,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随后,希望借助国际物流枢纽鄂州花湖机场,让‘白雉山鸡’飞得更高更远”。
起初的白雉山一片荒芜,他们就从开山垦荒、平整土地做起。从酷暑到秋凉,团队的年轻人都被晒得黝黑,手上磨出了老茧,经历了几个月的艰苦奋斗,以鸡场为主,集帐篷餐厅、鱼塘、采摘园、爬山步道等为一体的“田园客厅”雏形初显。周围的村民也从开始的质疑转为主动加入他们,除草、施肥、喂鸡、农家乐服务等,杨旭的创业项目带动了50余名村民就业。
项目初期,团队在一次次试错中,寻找产品销售出路。团队成员杨领说:“一开始我们把重点放在鸡汤的研发、保鲜与销售上,通过拜访名厨寻找鸡汤制作秘方,汤越做越鲜美了,但销售始终卡在寻找适合的保鲜容器这一环节。”在一次次复盘中,团队意识到鸡汤产品现阶段行不通,但可以转换思路,通过销售真空包装的鸡肉,附上之前研发的鸡汤制作方法,同样实现了产品的增值。
有段时间,公山鸡之间总是打架,严重时会发生伤亡。杨旭立马上网搜索相关案例,了解到有专门为鸡设计的眼镜。一般情况下,鸡打架时只会直视前方,这种特殊的眼镜可以遮挡鸡前方的视线,杨旭马上采购了一批给公鸡戴上,大大减少了鸡打架的概率。“给山鸡戴眼镜”的故事也成为当地广为流传的趣闻,乡亲们口口相传,少了戏谑的成分,却多了对年轻人善用新知识的佩服。
“年轻一代观念变了,喜欢尝试更多新鲜的事物,用新玩法解决农业问题,也吸引了更多目光。”杨旭说。
今年正月初七,一场暴雪压垮了“白雉山田园客厅”的所有棚栏,1300多只鸡散落在了山林间,团队的心情“就像腊月的雪一样寒冷”。最后,他们只找回200多只鸡,损失共计30多万元。但后来,团队发现失散的鸡在山林间下了许多蛋,于是他们定期上山捡“野鸡蛋”,检测后统一销售,借助“野生自然”招牌的鸡蛋反而带来可观的销量。现在,爬山露营的客人常常能偶遇“野生”的白雉山鸡,平添了几分野趣。“我们来白雉山之前,它只是名字里带‘雉’字,现在名副其实有‘雉’了。”杨旭笑着说。
更让杨旭安心的是,村委会得知他们受灾的情况后,帮他们建造了钢结构栅栏,以租用的方式供他们使用。鸡场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了,村里也可以增加租借收益。让杨旭暖心的是,像这样的帮扶“这些年越来越多”。
2019年,在省、市两级团委帮助下,杨旭参加了湖北省“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考核,进入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进修学习;去年,团队申报了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获得了8万元扶持资金。在受疫情影响最艰难的日子里,团市委和当地相关部门又补贴了两万多元,帮助他们维系运营和建设。
靠着自己的韧劲和多方扶持,杨旭团队从一次次困境中走了出来。目前,团队流转土地454亩,饲养锦鸡4000余只,药膳黑鸡2000余只,年产出鸡蛋70万余枚。
虽然疫情仍影响着产品销售和线下业务的开展,但他们已着手培训直播技能,备战互联网销售,“白雉山鸡不仅售往黄冈、武汉等周边城市,还销往江苏、上海、陕西等地”。
集农家乐餐饮、烧烤、爬山、露营、垂钓、瓜果采摘等于一体的“白雉山田园客厅”也正不断完善、已开门迎客。“故乡是根,农业是枝,我将毕生为它开枝散叶,让特色高品质农产品走得更远,让更多游客愿意前来领略白雉山的田园之美,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这块宝地,成就别样青春。”杨旭说。
曹旭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