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易春秋,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
“吾辈当自立自强。父母给我取名‘强’,那我就用行动去证明它。”这是我在2011年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时说的,我一直记得。
10年前学生时代的高等数学课堂上,操着一口地道腾冲话的林国广老师,上课从不翻课本,也从不用PPT,他把所有的课程知识都存进脑子里,知识点、例题都是信手拈来,靠一支粉笔就把整堂课讲得深入浅出、妙趣横生。
记得他无意中说到,他读书时把前苏联时期编的一本高等数学习题集整整做了3遍。那一学期,我告诉我自己也要至少刷上一遍,否则,如何跟得上老师的思路呢?
我从图书馆里翻到了那本习题集,一看到就吓了一跳,有教材课本的两倍厚,因为年代久远,封皮已再次用厚厚的牛皮纸封装,上面用粗粗的勾线笔,楷体描出了“高等数学习题集”几个大字。
那学期我就跟这本书杠上了,每次课前课后,我和老师基本上都是在探讨习题的解法,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一学期下来,期末考试我只用了一半的时间就把习题全部答完,老师也是现场给我批改卷子,因为写得太快漏写一个定积分的上下符号,扣了2分,98分。
博士研究生期间,我每天在实验室至少泡上10个小时,一天能够记录几十页、上百组的数据。晚上,我喜欢坐在实验室靠窗的位置处理分析这些数据,直到看实验室大门的大爷跑来叫着锁门了,才急匆匆地收拾东西回宿舍。
有时候测量的数据全不可用,导致持续数月的实验没有任何进展。“做科研与做人一样,你必须踏踏实实,糊弄别人的最终结果一定是糊弄自己。”这是我的导师普小云教授教导我的,我一直铭记于心。
坐得住冷板凳,坚持求真的信念,必将有开花结果的一天。博士期间,我开辟了利用光学成像法对微量液体折射率和扩散系数进行测量的方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获评了当年“云南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和“云南省教育杰出人物”。
如今,我是一名博士生导师,带领着一个科研小团队,从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记得刚来西安交大时,由于换了研究方向,隔行如隔山,很多专业名词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听学术报告简直就是听天书。
第一个暑假,我把我们这个领域最经典的那本英文教材,600多页,从第一遍看不懂,直到最后的每一个公式都能够独立推导,一个暑假没出门。后来这门面向国际学生开授的纯英文课程,我也成了主讲之一。
再后来,我们这个领域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每次也都有我的学术报告,我也成了站在台上的那个学者。
我是学生时,上的一门课叫《光电子学》,那本教材的主编是朱京平老师,那时是我仰慕的大神;10年后,我成了朱京平老师的搭档,和朱老师一起开始给本科生讲授《光电子学》,并且一起努力教改探索新工科培养模式,这门课获得了教育部的首批国家一流课程。
现在,面向国家“卡脖子”技术难题,布局新型半导体材料,每天紧盯领域内的最新成果进展,与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有时候被学生写的论文气到失眠,但也总能从课堂上学生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中找到平静下来的力量。尽职尽责,做好一名导师,守着心中的科研梦,不负新时代赋予的使命。
---------------
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指导,中国青年报社、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联合开展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推报活动,自2007年开始已连续举办14届。14年来,共产生14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7081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李强(西安交通大学电子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