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科学之旅落幕

致敬科学家 种下科学梦

作者: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2年06月02日

    从5月30日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六一”国际儿童节,中国青年报社在全媒体平台连续3天推出了“奋斗正青春 科技向未来”大型可视化直播活动:科学的奇妙之旅从青春元宇宙之家启航,在夏夜的童心畅想中落下帷幕。

    不同代际、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云聚“青春云宇宙之家”,从浩瀚星河到无人的秘境,从日常生活到广阔精微的数字世界,他们用理想与坚韧诠释平凡与伟大、光荣与梦想,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技强国事业。

    新老科技工作者隔空对话,科学家精神代代相传

    “科技强国”,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秉持这样的理念接力闯难关、破难题。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新老科技工作者通过屏幕,发起了一场隔空对话。

    直播里,张伯礼、杜祥琬等20位院士为青年科技工作者送上寄语和祝福,鼓励年轻人在科技强国之路上挑大梁、当主角。

    “科技永远不会止步。”活跃在科研一线的75岁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仍在钻研重大瓶颈问题。他希望青年学者铸国之重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共同描绘中国发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蓝图。

    科学家精神是什么样的?或许能在一个个人生故事里找到答案。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糖丸爷爷”顾方舟、“人民科学家”吴文俊……他们择一事终一生。还有“跨界科学家”杜祥琬,他每一次科研领域的转变,都与国家发展的需求密切相关。无论选择了怎样的道路,始终不变的,是老一辈科学家追求真理、胸怀祖国、创新、奉献的精神。正因如此,科技强国的根基一步步筑牢。

    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得主白蕊、“北京明白”高健、飞腾芯片科研团队等10余位深耕在航天、芯片、医学、考古等行业的青年科学家讲述了他们的奋斗历程和青春感悟。有网友留言感慨:“我们是站在老一辈工作者肩上的青年”“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致敬!”

    科学和创业双向奔赴,数字新青年发出新时代青春回响

    如今的数字新青年也正用青春回答时代的叩问。他们不断发掘身边的社会痛点,通过创新创业提供解决方案。

    欧卡智舶创始人兼CEO朱健楠关心中国的碧水绿岸,他与团队调研发现80%的水域急需治理清洁,由此设计出智能水面机器人。“公司成立初期,靠比赛奖金、卖配件、一家家跑工厂获得资金,为了多收集一些数据,我们几乎跑遍了中国的大江大河。”朱健楠说。他的公司在3年间从两个人发展到80人,其研发的技术也在多个城市得到推广应用。

    像朱健楠这样活跃在智能制造、大数据、清洁能源、元宇宙等领域的10名青年代表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们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时代大潮。

    上海虞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尚晓辉给二手书办理了“身份证”,以撬动图书业绿色循环发展,带动线下实体书店探索新发展;深圳星寻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张雪莹希望通过底层数字化技术更好地赋能数字化城市,为加快数字中国进程奉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青年报社主要负责人介绍,在党的十九大规划了强国路线图之后,中国青年报社第一时间投入力量,倾力打造强国系列精品产品,播撒科学的种子,传递报国的信念。不久前,中国青年报社已基本完成全媒体转型,联合多家机构打造了23个可视化协同创新实验室,为青年追梦助力。

    其中,数字新青年可视化协同创新实验室由中国青年报社、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携手共创,关注青年发展与数字经济,通过数字化创意与方案,赋能青年可视化内容制作与传播,更好地沟通链接世界,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讲好中国故事。

    童年种下科学梦,要追就追科技星

    小小的罐头盒,怎样演奏出美妙的乐曲?两个空塑料瓶,如何制造水中的“龙卷风”?“六一”儿童节这天,科学大咖们轮番上阵,把科学玩成游戏,唤起青少年的无限好奇,也吸引了不少“大孩子”的兴趣,观众还能边看直播边抢中科院的限量款礼品。

    这场由全国少工委办公室、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教育部新闻办公室指导,中国青年报社、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办,北京陶诗言气象发展基金会协办的特别节目,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科学梦。

    关于未来,孩子们有着五花八门的想象,医生、动物学家、赛车手、乐高设计师、法官……谈起科学家,他们的眼里充满敬意和崇拜。

    科学家们在直播中也忆起童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副研究员魏科说,父母给他取名为“科”,就是希望他以后能做与科学相关的工作。他想告诉小朋友们,作为科学家最幸运的地方之一,就是可以回应自己的好奇心,找到自己关心问题的答案。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科学传播系主任曹则贤坦言,他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偏远农村,机缘巧合使他走上科研之路。在他看来,如今已是技术超越了神话的时代,每种工艺都要掌握充分的科学知识,尽管在科研中常沮丧于智商不够、能力不足,但其中的收获能带来特殊的成就感。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教师李永乐记得,小时候只是拿爷爷的老花镜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而现在,他的学生可以自己做复杂的硫酸铜结晶实验,结出漂亮的晶体。

    如今的青少年对科技强国有怎样的关注和期待?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近期对1560名青少年进行的调查显示,94.9%的受访青少年相信我国将在自己这一代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工智能(69.4%)是受访青少年最关注的科学领域,65.6%的受访青少年期待未来我国可以在“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核心战略领域攻坚突破。

    科学的奇妙之旅在欢声笑语中落幕,探索星辰大海、揭秘宇宙幽微的征程还在路上。“青年大有可为的时代已经来临,即使前面的路很艰辛,我们也相信梦想终将实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说。

    本报北京6月1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

《开始推理吧》:以“11号公寓”为载体构建推理空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6-01 08:31:48

这个六一,单霁翔“走近”乡村孩子讲故宫故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6-01 08:31:44

校园里的端午节什么样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31 09:01:33

江畔龙舟竞,岸上八段锦|2022《传承的力量》端午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31 11:53:40

一针一线绣“黎苗”| 2022《传承的力量》端午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28 10:35:13

【青年范儿·名家说】中华文明是怎么养成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29 13:25:17

吕剧《一号村台》:徐徐展开新时代黄河安居画卷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30 00:16:33

提灯小唱南音妙曲| 2022《传承的力量》端午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30 11:11:12

“中国阅读”让更多人重新认识身边的图书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30 00: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