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伯健
【出生年份】1990年
【个人简介】
2013-2015年,顾伯健在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和工作期间,参与了对云南热带、亚热带地区植被、鸟类等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尤其是对红河流域干热河谷的植被和植物区系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填补了红河中上游地区绿汁江、石羊江河谷地带的热带季雨林植被的群落学和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空白,并发现和命名了一个大戟科植物新种(同时也是一个新属):希陶木属希陶木(Tsaiodendron dioicum)。
2013年,顾伯健在红河中上游绿汁江河谷进行季雨林植被的研究时,意外发现国家I级濒危保护物种绿孔雀的踪迹,以及大片的绿孔雀栖息地,并同时了解到下游正在筹划中的戛洒江一级水电站对于绿孔雀和大片原始季雨林的威胁。在其后的时间里,数次自发在红河中上游进行绿孔雀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发现了大片的陈氏苏铁(Cycas chenii)居群与褐渔鸮、绿喉蜂虎、多种兰科植物等大量国家保护动植物。并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呼吁对这一区域的保护。
2017年,顾伯健联合“野性中国”、“自然之友”、“山水保护中心”等环保组织,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支持下,发起了“绿孔雀保护行动”,参与、起草并向原环境保护部提交了《关于暂停红河流域水电项目,挽救濒危物种绿孔雀最后完整栖息地》的紧急建议函。在此之后,顾伯健一直在为绿孔雀及其栖息地保护做贡献:针对戛洒江水电站即将淹没绿孔雀栖息地的紧急情况,帮助“自然之友”环保组织提起了全国首例野生动物保护类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他冒着生命危险,带领中科院植物所、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等机构的专家、律师,以及新华社和央视记者,数次前往红河中上游的石羊江、绿汁江河谷,进行生物多样性本底的调查和取证,为政府与法院对该事件的决策提供依据;并作为专家证人,出庭为红河中上游的生物多样性作证,促使该案件在法院的一审和二审中,都得以胜诉,水电站工程停止建设,该地区大片的绿孔雀栖息地得以保护。
2021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10个典型案例,保护绿孔雀及栖息地案入选。
2020年1月初,顾伯健作为发起者之一,以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名义联合阿拉善SEE塞上江南中心、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与宁夏六盘山国家级保护区管护局在宁夏六盘山开始了华北豹种群及猎物的种群密度、动态、走廊带预测等相关科研及保护工作。
【社会影响】
拯救绿孔雀行动获2017年度(第十二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最佳公益环保精神。
保护绿孔雀案入围2018年度(第十四届)中国十大影响性诉讼评选。
【相关参考】
http://www.chinacaa.com.cn/content/20/848.shtml
https://www.sohu.com/a/307567403_100032611
http://www.zhhjw.org/a/qkzz/zzml/2017nian10yue/rw/2017/1108/6537.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2232767877930362&wfr=spider&for=pc
【自我介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