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焦虑”如何安放?
DeepSeek的爆红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全社会对人工智能的关注讨论以及深层震荡。从AI写诗作画到AI助教、AI医生,从语言大模型到AI智能体,人工智能正以指数级速度重塑社会。在这场技术突飞猛进的浪潮中,“AI焦虑”也如一张无形之网,笼罩着不同职业、年龄和阶层的人群。
如何使用和驾驭AI?自己的岗位会不会被AI替代?不会使用AI是否就被边缘化、被淘汰……在我们为技术进步而欢呼的同时,相应的焦虑情绪也在不少人心里暗中滋长。尤其是社交平台上某些故意贩卖焦虑的论调——“不会用AI就失业”的言语或叙事、“35岁前必须掌握的AI技能”的课程广告等,直击现代人的生存焦虑,更让这种焦虑情绪放大、蔓延。
人们对AI技术的快速发展所产生的“焦虑”,本质上是一种对未知变革的复杂心理反应。这种情绪既包含技术失控的恐慌,也隐含着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审视。当AI以“类人智能”的形态出现,人们面对这个无法完全理解的“技术黑箱”,本能地启动了防御机制,就像19世纪有工人砸毁织布机,今天也有人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和恐惧投射到AI身上。与此同时,技术发展与人们适应之间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速度差”“时间差”。当我们疲于追赶技术工具的进化,尝试驯服或驾驭这一新技术工具时,总会面临新的能力挑战和心理阵痛。
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有些过度焦虑则源于认知偏差——人们往往放大AI的替代效应,却忽视其赋能价值;过度聚焦于可能的风险,却忽略了新的机遇。AI这一技术浪潮不仅是挑战,更是提升自我、探索新机遇的契机,我们不妨将关注点从“是否会被取代”转向“如何与AI协作”,将AI视为“人类能力的延伸”而非替代品,比如文案工作者可以用AI生成初稿再进行创意加工,程序员可以借助AI进行代码迭代拓展等,这种“人机协同”模式正在重塑职场生态。
回望过去,工业革命消灭了大批手工业者,却创造了工程师、机械师等新职业;互联网淘汰了部分传统售货员,却催生了电商运营、主播等岗位……历史总在技术恐慌中孕育新突破、新发展。如今,“AI焦虑”也可化为一种能量和动力,面对不可逆的技术浪潮,我们可以用“成长型思维”拥抱变化,在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间找到平衡点,努力在“人机共生”的新纪元中书写属于人类的下一章。
(本文由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孙庆玲运用AI大模型,通过人机协同流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