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点亮人”,这是AI无法复制的光芒
当AI能秒批作业、生成个性化教案甚至模拟名师授课时,有人不禁困惑——AI时代,未来教师会消失吗?要回答这一问题,要回到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以心灵唤醒心灵的事业,让“人点亮人”,这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复制的光芒。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更丰富。目前,杭州市余杭区闲林和睦小学实践“AI批改作文”已有一年多时间;AI助教已在上海市宝山区求真中学的化学课堂“上岗”,不仅全程陪伴学生进行实验,还可通过系列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反思实验过程,自主提出改进思路;AI智能体英语外教能陪学生在线练习口语,AI作业系统可以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
“人机共教”“人机共舞”的场景已不鲜见,但教师的作用仍不可或缺。AI 批改作文虽能精准标注语法错误,但当学生在文中流露出“我好累”等情绪时,只有人类教师能通过深入面谈打开学生心扉。AI虽能分析学习数据,但无法像教师一样通过共情帮助学生应对校园霸凌、家庭变故等复杂情境,也无法替代教师作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榜样。
这种情感共鸣是教育的底层逻辑,因为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情感共鸣和价值观引导的过程。正如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所说,“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帮助老师提升专业能力,但是教师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因为人类有AI不具备的同理心、热爱、感动。”
可以说,AI时代,教师职业不会消失,但需要通过角色转型与技术协同实现“进化”。比如,当AI接管部分工作后,教师可更专注于设计学生的高阶思维训练;教师也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化需求,例如通过情绪识别技术调整教学节奏,或借助AI学伴为学生提供辅导支持,但情感互动仍需人类教师主导。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需“为未来而工作”,这种对学生个性与道德的塑造是AI无法实现的。
站在教育4.0的门槛上,关于教师这一职业存续的讨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们对教育本质的再次思考:我们究竟需要培养 “会考试的机器”,还是“有温度的人”?眼下,很多教育工作者正在用实践作出回答:AI是工具,不是对手;教师的一大使命就是在技术浪潮中守护教育的人文本质,培养出既能驾驭AI又能超越AI的时代新人。这或许也是教育中动人的辩证法:技术越进步,人性的光芒越彰显。
(本文由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孙庆玲运用AI大模型,通过人机协同流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