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考后这些骗局来袭
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骗局的陷阱已悄然布局。每年高考后,总有一些不法分子围绕高考“设套”“挖坑”,让满怀憧憬希冀未来的高考生和家长防不胜防。为避免您的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务必高度警惕一系列涉考诈骗陷阱。
例如,据一些考生和家长反映,某些机构或个人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开展志愿填报等方面的指导并收取高额费用。围绕高考,骗局与风险不限于志愿填报。还有“提前查分”“可修改成绩”“补录名额、内部指标”“伪造录取通知书”“冒充军校招生”等等,骗局花样各异。
此类诈骗套路看似不断翻新,实则万变不离其宗。骗子们精准拿捏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利用信息不对称编织谎言。警惕高考骗局的变种,应从考试、查分、招录等各环节入手,但凡涉及到钱财交易行为,都切莫轻听轻信。
骗局在不断“升级”,整治骗局背后的乱象应多措并举。尤其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考生的不少信息、数据,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获取、利用,并以此设置各类陷阱。这意味着,相关部门需要一方面加强源头治理,堵住考生信息泄露的窟窿;另一方面要升级防骗反诈手段,加强信息监管与过滤。同时,面向考生和家长,要广泛宣传和普及高考防骗知识,提升全社会对高考骗局的辨别能力。只有把相关工作做在前面、做到实处,才能形成各个击破的效果,让一些骗局不攻自破。
整治高考骗局,既要做有害信息的“减法”,又要做有益信息的“加法”,而且关键要做“加法”。要看到,高考骗局之所以存在,特别是围绕高考录取编织的骗局,折射出一个现实问题,即广大考生和家长对权威招录信息的渴求。在高校、专业、志愿填报等方面,只有做到权威的信息更容易获取,更清晰明了,更直达考生,那些有害信息才不能“横行霸道”。破解骗局骗人的困境,最省时省力、有力有效的方法,莫过于通过各类渠道和途径,让权威信息占优势、成主流。在这个方面,各高校、各教育主管部门可大展所长、大施所能,在传播各类招录信息中创新方式方法。这也不失为一种对外展示的机会、招生宣介的名片。
我们也要明白,让种种骗局无人可骗,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广大考生和家长应放平心态,相信高考选拔的公平性、透明性,而不要相信什么“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