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为流量不惜炮制“自杀”闹剧,网红造假何以屡禁不止
一场精心策划的“自杀”闹剧,一场荒诞的流量收割实验,最终以警方通报画上句号。最近,18岁网红孙某自导自演“遭勒索后自杀”的虚假戏码,暴露了流量经济下道德与法律的深层危机。
哭泣的独白视频、伪造的亲友控评、煽情的“遗言”文案,每一个细节都瞄准公众的情感软肋。孙某账号简介赫然写着“不造谣、不传谣”,却将此作为营销话术,形成辛辣的言行讽刺,这背后折射出部分网红对法律与道德的极端漠视——他们深谙“苦难叙事”能迅速引爆舆论,却选择性忽视真实苦难者的沉默。当造谣者以“反造谣”为名收割流量,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可能永远无人倾听。
从编造“秦朗巴黎丢作业”到虚构“外卖骑手单亲父亲”,此类造假行为不断稀释公众对真实苦难的共情,消解社会信任的根基。然而,更值得警惕的是“反造谣者”的双重面孔,当孙某以“不信谣不传谣”自证清白时,实则将谣言工具化,利用公众对虚假信息的警惕心理反向收割流量。这种“造谣式辟谣”的操作,不仅颠覆了诚信原则,更让网络空间的信息甄别陷入“罗生门”:当真相与谎言的边界被流量经济模糊,善意便成了最易被收割的公共资源。
网红造假低违法成本与高流量收益的失衡,正被算法推荐、MCN纵容与猎奇心理共同喂养。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散布谣言可处拘留或罚款;若情节严重,更可能触犯刑法中的编造虚假信息罪。孙某被立案调查,正是法律利剑出鞘的明证。但当前,平台算法对“极端情绪内容”的流量倾斜、MCN机构对“黑红也是红”的纵容、部分网民对“猎奇叙事”的病态追捧,共同构成了谣言滋生的温床。当造谣成本远低于收益,法律威慑力便会被流量经济的狂热稀释。
重建网络空间的信任,需要多方合力。法律当亮剑,对造谣者既追究造谣者责任,也倒查平台审核失职。同时,平台应升级AI审核技术,建立“谣言特征数据库”,对高频煽情、虚构冲突的内容自动限流,并推行“网红信用评级”,将造假者纳入黑名单,切断其变现路径。我们应当明确,真正的网红经济,从不是流量与谎言的等价交换,而是价值与真实的共生共荣。只有当法律、平台、网民共同筑起“不让劣币驱逐良币”的堤坝,以理性抵御煽情,让每次点击都传递真实力量,网络才能真正成为传递善意、凝聚共识的公共空间。
#青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