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助力全球产业链韧性突围
在全球经济复苏分化、保护主义抬头、多边体系承压的关键节点,习近平主席于3月28日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外资角色定位及全球经济治理主张。讲话不仅是对外资企业的政策宣示,更是对全球工商界发出的合作宣言。
2025年,全球经济正处于周期调整之中,面临诸多挑战。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56%的受访首席经济学家预计2025年经济形势会走弱。当前,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保持稳固,攀“高”向“新”趋势明显。面对外部不确定性与内部转型压力,需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突破口,加速制度型开放步伐,提速新质生产力布局,助力全球产业链韧性突围。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开放新高地。近年来,中国制度型开放步伐显著加快,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从2017年的190项压缩至2024年的29项,实现“断崖式”缩减。这让外资企业在华发展拥有了更大空间。特斯拉超级工厂落户上海临港新片区后,其国产化率三年间从30%跃升至95%,背后是股比限制松绑释放的乘数效应。北京中关村科学城推出“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制度,通过“沙箱监管”平衡数据安全与跨境流动需求,成功吸引IBM、SAP等跨国企业设立数字创新实验室。这种制度创新并非简单移植国际规则,而是通过“制度基因重组”创造了新的治理模板。
制度型开放释放红利,激发外资创新活力。国务院《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中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2024年,医疗仪器设备领域实际使用外资增长68.4%,计算机制造领域增长23.9%,印证制度开放对高端制造领域的磁吸效应。海南自贸港通过“极简审批”改革压缩审批时限,上海探索“拿地即开工”模式缩短项目落地周期,这些改革如同“制度催化剂”,将行政效能转化为市场先机。
聚焦新质生产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截至2024年底,我国算力总规模突破280EFLOPS,其中智能算力达90EFLOPS(FP32),数字要素正成为产业链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华为鲲鹏生态创新中心依托算力调度平台实践“东数西算”,将珠三角电子制造企业的EDA仿真任务迁移至贵州、内蒙古算力枢纽,使芯片设计周期从180天缩短至42天。这种能源与算力耦合模式促成“东部创新+西部算力”的产业新分工,重构了全球电子产业链空间拓扑。国网英大碳资产公司开发36项指标供应商绿色评价体系,将减排贡献转化为可量化的金融信用。其“碳e融”系列产品使清洁能源项目融资成本下降,带动产业链碳强度年均降幅4.2%,形成“减排—融资—再投资”的良性循环。绿色金融机制同步突破,可以显著增强产业链的生态韧性。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之年。在复苏分化与制度竞争加剧的全球棋局中,我们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助力全球产业链韧性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