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湖南耒水铊污染源为“易被忽视”的水泥厂?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
近日,湖南耒水郴州-耒阳跨市断面出现“铊浓度异常”,引起社会关注。
“经核实,确定污染源为位于郴州市苏仙区的某水泥生产企业。”3月25日凌晨,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情况通报称,本次铊浓度异常的主要原因是,某水泥生产企业近日拆除旧生产线的窑炉时,窑炉内含铊灰尘被雨水冲刷后,经雨水排放口流入外环境水体导致。
这与长期从事污染防治的专家谢晓华了解到的情况基本一致。3月24日下午,谢晓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本次污染源为当地一家水泥企业,而水泥企业并非公众印象中常见的涉铊企业。
水泥窑中的铊从哪里来?
据央视新闻3月25日报道,确定本次铊污染源为郴州市苏仙区良田水泥厂。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查询到,该水泥厂位于郴州市苏仙区良田镇麦田村三组,始建于1987年。据当地媒体报道,良田水泥厂是如今湖南良田水泥有限公司的前身。2022年,良田水泥被华润水泥收购。据媒体报道,涉事水泥生产企业已停产。
谢晓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公众熟知的涉铊企业多是搞有色金属生产的,水泥企业很容易被忽视。
“一般的水泥厂,它的原料中铊元素含量并不高,不足以对外界产生影响。”生态环境部工业废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但郴州是“有色金属之乡”,当地水泥企业生产中所用的原料里,铊元素的含量往往也相对较高。
彭应登告诉记者,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水泥厂协同处置含重金属的工业固废和危废,水泥窑炉残灰中的铊盐含量就会很高。“这是固危废无害化处理的一种新兴手段。”
“有些矿业企业的固体废物就含有铊这种伴生元素。”谢晓华也告诉记者,在湖南地区,由于矿山开采,造成废弃矿石数量大,有时也需利用水泥窑进行协同处置,废弃矿石中也可能含有铊元素。
记者查询到,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2022年12月31日印发的《湖南省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适度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理危险废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发现,在郴州市境内,至少有6家水泥生产企业开展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活动,其中便包括湖南良田水泥有限公司,该公司能够利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产水泥。
至于窑炉内为何会留存铊元素?彭应登告诉记者,在水泥生产过程中,原料中的铊组分会在高温煅烧过程中,其他成分结合形成水溶性的铊盐,铊盐会在炉窑里累积,残存在炉窑底部和周边。“如果不进入水的话,(铊)一般都不会释放。”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情况通报中提的,本次铊浓度异常的主要原因是,雨水冲刷水泥窑炉内含铊灰尘,经雨水排放口流入外环境水体。
记者查询到,2025年3月以来,湖南郴州、衡阳阴雨不断,在3月13日、14日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当地不少县市发布“暴雨蓝色/橙色预警”。
大河滩断面铊浓度为0.13微克/升,经监测,沿线饮用水安全
本次湖南耒水大河滩断面出现“铊浓度异常”,始于3月16日。
3月16日,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启动突发环境事件Ⅳ级应急响应的通知。该通知提到:3月16日20时,耒水郴州-衡阳跨市断面大河滩地表水(以下简称:大河滩断面)数据显示铊浓度异常,造成跨市污染,威胁下游饮水安全。
而后,郴州、衡阳上下游联动处置,生态环境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均派专家前往当地指导处置。
据媒体报道,事件发生后,郴州市、耒阳市组织对耒水全流域进行采样监测,溯源排查100余家企业。公开资料显示,耒水是长江支流湘江的最长支流,自南向北而流,干流全长453公里。
谢晓华告诉记者,溯源排查工作一般要沿着出现异常的断面,往上游进行加密布点取样和检测,而后根据污染物的浓度变化趋势、组成特征等,一点点缩小排查范围,寻找大致位置和企业类别。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从污染源所在的良田镇,往下游约100公里,抵达监测到铊浓度异常的大河滩断面,其间河流穿过永兴县城,而后流经耒阳市城区,在珠晖区汇入湘江。
根据3月25日的情况通报,大河滩断面的铊浓度为0.13微克/升。
“这个(浓度)是比较低的,我们饮用水的标准是0.1微克/升,0.13微克/升说明它这个超的并不多。”彭应登告诉记者,但考虑到大河滩断面与上游污染源的距离,以及河水的稀释净化作用,污染源的源泉处铊浓度并不小。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3月25日情况通报中提到:近日,当地对涉事企业下游受影响的河段,实行控源截流、投放除铊剂治理等。
“这个除铊剂是比较有效的,”谢晓华表示,“考虑河流自身也有一定的容量和自净能力,因此异常状况目前仍是可控的。”“最好是通过监测来核实(饮用水源是否受到污染)”。
3月23日,耒水流域水质异常郴州市应急指挥部发布情况通报称,“经监测,沿线饮用水安全。”
3月25日,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情况通报中称,监测数据显示,自3月16日以来,事发地下游各水厂出水铊浓度均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0.1微克/升以内,供水安全未受到影响。
“耒水流域铊浓度异常事件主要影响耒阳市多个自来水厂的取水。”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二级研究员、首席专家彭克俭在接受湖南日报采访时表示,目前,耒阳市的自来水厂在现有处理工艺的基础上,通过提质改造和深度处理,保障水厂出水稳定达标。
水泥厂给我们提了一个醒
据媒体报道,2020年11月,湘江流域曾因相关企业非法倾倒高浓度废水,出现铊浓度异常,湖南省于当年年底开展针对铊浓度异常的专项整治工作。
2021年4月6日至5月6日,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湖南后发现,湖南省涉铊企业多,涉铊尾矿库、废弃矿山多,多次发生铊污染事件。2023年初,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湘江流域重点断面和支流平均铊浓度持续降低,较2020年下降了50%。
“以前,我们更关注冶炼中的废水,可能到河道里去。”彭应登告诉记者,其实,一些水泥厂、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厂,也可能有铊废水产生,但在常规的监管中,它们不是直接的涉铊企业,而是间接涉铊,常常容易疏漏。
谢晓华向记者提到,如果一些固体废物在水泥厂堆存时,管控不到位,比如出现无遮挡无遮盖,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遭遇雨水冲刷时,固废中的重金属的污染物也会淋溶出来。
在谢晓华看来,当地针对这一次耒水铊浓度异常的处置,做得较为到位,但通过这件事,仍要总结一些监管上的经验。
谢晓华告诉记者,多年来,湖南省一直在不断加强涉铊企业的监管,从源头防控等多方面提了许多要求,但仍有一些历史遗留的污染不太好管控,会缓慢地向环境中不断释放污染物,“比如山上废弃很久的矿,有废渣、废液残留”。
“有哪些是容易忽视的、没有到位的,这种就要加强监管。”谢晓华告诉记者。
(应受访者要求,谢晓华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