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主办

2025年4月11日 星期五

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传承弘扬“哈军工”精神 争做新时代高地追梦人

来源:国防科大2025年03月25日


2013年11月习主席视察国防科大时强调:“‘哈军工’是我国国防科技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哈军工’传统值得发扬光大。”精神是传统的升华,更是前进的旗帜,“哈军工”精神以“六个始终”为核心,既凝结着革命文化优良传统,又闪耀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光辉。作为科大学员,我们要深刻理解其历史底蕴、丰富内涵与发展路径,肩负起赓续“哈军工”精神血脉、锻造科技强军利剑、吹响“高地”奋进号角的时代重任。



  历史底蕴:

  红色基因与使命传承的精神脉络 


(一)红色血脉:赓续传承的精神根基

“哈军工”精神的生成逻辑根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毛主席在1953年训词中强调“培养高等军事工程技术人才”的战略定位,陈赓提出了“边建、边教、边学”的“三边”教学方针,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建起了我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建院初期,一批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知名教授,放弃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响应人民军队的召唤,来到北国冰城助力“哈军工”的建设。也正是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如陈赓所说的“革命的一切都是从无到有的,军事工程学院也一定能从无到有”。经过一年创建、四年发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哈军工”就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学校一跃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名学府 。“哈军工”优良传统是军工人代代相传的传家宝,这种“基因”,至今仍流淌于国防科大师生的血脉,成为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


(二)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实践导向

“哈军工”精神的演进始终遵循“需求牵引-能力生成”的辩证规律。建校初期,面对"一无师资、二无校舍、三无教材和设备、四无办学经验"的困境,以陈赓为首的院党委充分发扬战争年代的大无畏精神,上下齐心地艰苦奋斗,排除万难,硬是高速度、高质量地如期完成了筹建任务。1958年研制“901型机”时,在无国内先例,物质条件困难的条件下,师生们构建起中国计算机科学基础框架。面对物质匮乏、技术封锁,“哈军工”人完成了600余项国防建设急需、备战打仗急用的高水平成果,开启了新中国国防科技史上的新征程。进入新时代,国防科大继续承担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历史使命,在超算、导航、激光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书写了科技强军征程的崭新篇章。


(三)精神品格:与时俱进的实践哲理

“哈军工”精神的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国防科技领域的生动演绎。“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不罔肩上担,战鼓再擂响”,从“三老四严”的作风精神到“六个始终”的精神凝练,方法论内核始终是“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哈军工”精神在实践中产生,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它与时俱进,既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源于实践且高于实践。“哈军工”精神孕育和诞生于战争年代,发展于国防科技建设时期,升华于富国强军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哈军工”精神不断丰富、与时俱进,指导一代又一代科大人走出了一条走向强军兴国的成功之路。


  精神内涵:

 “六个始终”的理论架构与实践指向


(一)核心理念:政治逻辑与军事逻辑的辩证统一

“六个始终”的核心是“哈军工”精神中“绝对忠诚”与“为军向战”的深度融合,体现了政治属性与军事属性的深度互构。绝对忠诚是“哈军工”精神的灵魂,其关键在于“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的政治品格,爱党爱国爱军、听党话跟党走的鲜明政治底色,培养“又红又专”、“红透专深”的人才。而为军向战则是对战斗力标准的贯彻落实,其目标为将战场需求转化为科研任务,坚持“面向部队搞科研”、“科研为部队服务”,大力培养高端人才、发展尖端科技、铸造大国重器,不断为强军兴军提供一流人才和科技支撑。他们的统一性在于:政治逻辑为军事科技划定价值坐标,军事逻辑为政治使命提供实践载体,正如习主席强调的“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两者共同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如何打赢仗”的时代之问。


(二)实践法则:创新魄力与科学精神的张力平衡

“哈军工”精神的实践特质体现为“敢为人先”与“严谨求实”的辩证统一。敢为人先的突破精神是军事科技发展的动力源,“哈军工”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着眼国战和军队战略需求,突破技术封锁,发扬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精神作风,实现了理论原创与技术突破的有机结合。而严谨求实则是创新的根基,“哈军工”严格、严谨、严密的“三严作风”和“严”字当头、“实”字保证的科研作风造就了一丝不苟、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治学氛围。创新与严谨相辅相成,既鼓励突破,又注重实效,这一辩证关系揭示:颠覆性创新需打破理论桎梏,但必须以科学验证构建技术壁垒,将习主席指出的“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落到实处,让创新创造成为军事科技创新的方法论精髓。


(三)时代眼光: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战略协同

进入新时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兴领域的竞争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攻坚克难”与“自信开放”的协同演进成为“哈军工”精神的新内涵。攻坚克难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其核心是“向内求”的硬实力锻造,要求我们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意志,如国防科大自主研发的激光陀螺,以“哈军工”人知重负重、敢战能胜的韧性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线性声子激光,有力推动了我国量子惯性传感技术的实用化进程,在向难攻坚中创造出国内外有影响的骄人业绩。而自信开放则体现为“向外拓”的软实力提升,长期以来,“哈军工”人坚持以兼容并蓄的宽广视野学习先进经验、汇聚各方人才、融通各种资源。二者的协同性体现为矛盾转化与系统优化:技术封锁压力催生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加速技术迭代;既以攻坚之力突破桎梏,又以开放之姿贯通资源。


  传承路径:

  “哈军工”精神的赓续实践与作为担当


(一)坚守“哈军工”精神核心要义,牢牢把握政治方向

习主席指出:“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牢牢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这一条当作人民军队永远不能变的军魂、永远不能丢的命根子。”校党委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不断夯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思想政治根基,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作为学员,应当深刻领悟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性,铸牢忠诚品格,刻苦学习训练,锤炼过硬作风,将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灵魂融入精神血脉。学传统、爱传统、讲传统,新时代科大学员应当传承发扬优秀精神,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二)汲取“哈军工”精神思想文化,赓续文化历久弥新

积极参与政治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主动融入情境化教学模式。在角色扮演、剧本推理等沉浸式体验中深化思想认同,在红色基地研学等融合式学习中感悟红色精神。在参加教育的同时积极思考,在学习训练中感悟运用,推动政治理论入脑入心。杨士莪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哈军工”人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雷锋事迹宣讲报告会上雷锋的螺丝钉精神跨越时代呼唤我们以奉献精神立足岗位;学校的“思想阵地”之深、“理论快车”之快,“理论闯关”之效吹响了科大人用理论武装头脑的冲锋号……思政教育引领我们将个人攻关方向主动对标强军课题,将自己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爱党爱国作为青春底色,为强军建设挺膺担当。


(三)投身“哈军工”精神实践运用,踔厉奋发奔赴一流

奋进新时代,科大学员要深入学习“六个始终”的“哈军工”精神基本内涵,为推动“哈军工”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价值追求上,强化“为军向战”使命担当,将忠诚报国融入人生理想;在科研攻关中,聚焦前沿领域,秉持“敢为人先”的创新特质突破技术瓶颈;在实战导向上,保持“攻坚克难”姿态,通过作战实验平台验证装备性能,确保技术研发与现实需求精准对接。要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深化基础研究,以"敢闯无人区"的锐气推进自主创新,踏着前辈奋斗的足迹,将忠诚刻进基因,融入血脉,化作行动。牢记领袖嘱托,坚守初心使命,在精神的激励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实践的淬炼中滋养精神丰富内涵,在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征程中交出属于“哈军工”传人的答卷。

“哈军工”精神跨越时空、魅力永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防科大学子既是“哈军工”精神的传承者,更是新时代强军事业的开创者。我们当以"六个始终"为底蕴,自觉肩负起建设“两个高地”、奋进世界一流的时代重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做出更大贡献。让“哈军工”精神在新时代的强军征程中永放光芒!

【责任编辑:曹竞  编辑:毕若旭】
合作伙伴

北京中青在线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9号中青大厦 邮编 P.C. 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