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监管精准出击,北京生态环境执法有力度也有温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24日电(实习生 陈睿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3月24日,北京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举行。记者在会议上获悉,智慧监管平台已逐渐成为精准执法新引擎,助力生态环境执法工作高效开展。
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总队长赵志威介绍,智慧监管通过融合多种科技手段,如热点网格、油气在线监控、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等,及时掌握区域环境动态信息,帮助执法人员减少问题排查时间,到达现场后能“直奔问题”,从而实现“数据巡查+综合分析+证据固定”全流程非现场执法。2024年,非现场执法发现问题的查实率达72%。
“这家重点排污单位的在线数据存在异常,今早9点至10点企业废气排口的数值出现了零值。”赵志威提到的这个执法场景,是执法总队执法队员在开展日常非现场巡查时,通过自动监控监管平台即可发现问题线索,并结合其他监测手段,了解到企业生产中的治污设施没有正常运行,于是前往现场进一步调查。
在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一层大厅,一块智慧大屏将北京市行政区域按500米 ×500米的精度划分为约6万个热点网格,剔除山地、水域等人类活动少或管理水平低的区域,形成约1.65万个可报警网格。这些区域内建立的小微站点可以获取PM2.5、PM10等污染物数据,并融合气象、卫星遥感、地面污染源等信息,对数据进行计算分析,识别出污染程度和碳排放高的区域,并将线索推送给一线执法人员,精准定位问题点位。
机动车排放已成大气污染的一大源头。油气在线智慧系统可通过远程监测,上传罐压、加油过程中的气液比两项指标,形成问题线索并及时预警;系统还可对机动车尾气进行遥感抓拍,针对特定污染物,实时监测柴油车尾气不透光度等指标。
在跨区域协同治理方面,京津冀三地环境执法联动创新。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党委副书记冯志军介绍,京津冀三地围绕大气、水、固废、移动源、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违法5个方面开展联动执法。去年5月,三地公检法环四部门已签署“打击治理污染环境违法犯罪框架协议”,落实“行刑衔接”工作机制。三地联动用“执法蓝”全力守护“生态绿”,全面提高企业环境管理的水平。
赵志威介绍,2024年,北京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1.23万起,实现了既不让违法企业有空可钻,也能让守法企业安心经营。
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坚持精准施策、精细管理,推行“执法+服务”,为守法企业发展提质增效,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执法+服务’的工作方式能够将生态环境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赵志威举了一个例子,朝阳区一家品牌餐饮连锁店在尚未建设前,执法人员主动服务,结合店铺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施工建议,并在正式运营前开展多项环境检测工作,到目前为止,该店从未接到居民投诉。
此外,生态环境执法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对未造成危害后果并及时改正的轻微违法情形,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依法不予处罚,并通过教育、引导、督促等方式提升当事人法律意识和主体责任意识。去年,北京市办理轻微违法不予处罚的案件637起。
北京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将有力度的执法与有温度的服务深度结合,进一步提升执法效能。赵志威表示,“现场帮扶+清单服务+主动普法”能够降低企业违法风险,及时发现企业环保管理薄弱环节,为企业提供行业守法指南和违法风险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