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他们的选题很硬核!
转眼间,开学已经三周,各学院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毕业生开题答辩,对于2025届毕业生学子来说,这份论文将是4年学业的一份总结展现。山东农大毕业生是如何确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呢?
一个田间难题是如何成为论文选题的?
——2025届毕业生深入产区调研
临近2025年元旦,泰山景区巴山管理区披上了冬日的寂静外衣,寒风萧瑟,却挡不住“双碳”产业指导团队前行的脚步。团队总指导李坤老师带领一群热忱的学生,踏入这片沉睡的林海。在管理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2025届生态学学子们手持标杆与测高仪,穿梭于林间小道,细心测量样地的坡向、林分密度,与大自然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此时,林学院毕业生刘佳欣心里的疑问逐渐清晰,带着前期阅读文献得来的设问,他与管理人员和导师进行了充分交流,最终敲定了毕业论文选题——林型对林地土壤N2O排放和相关功能基因的影响。“选题不应该是盲目的,在多次参与大调研活动中,我储备了良好的野外调查与监测技术,也掌握了系统分析数据的能力,这次产区调研启发了我继续探究的方向。”
双碳产业团队在林中选题
师生们的脚步没有在寒假停歇。学校自2024年起创新“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汇报”的毕业论文设计和考核模式后,鼓励毕业生到地方政府、产区农业大户、企业发现田间难题和产业瓶颈,以实际调研为依据提交练就兴农本领的毕业论文和厚植爱农情怀的毕业汇报两份毕业答卷。2024年11月26日,学校启动本科2025届毕业论文(设计)“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汇报”工作,进一步深化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学院50余个产业指导组的师生们再次踏上乡村振兴的田野征程,带领毕业生分赴全省30多个县区的乡村振兴驿站,深入产区,围绕生产实际问题开展调研。以实践锤炼强农本领,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好选题
在准备毕业选题的过程中,毕业生们对“好选题”有了自己的理解。
“双碳”产业指导团队的刘佳欣说:“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具有现实意义。”文化和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团队的马兰倩说:“好的选题要有用,有新意,去解决实际问题。”肉鸭产业指导团队的刘春利对记者说:“有针对性的是好选题。我发现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对养鸭业危害严重,其分离鉴定及特定序列分析有助于了解病毒特性,为疫苗研发和疾病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对此,姜世金老师很认同:“选题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索,更是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桥梁。在指导肉鸭产业调研中,我鼓励学生深入参与校企合作项目,通过细致观察和与企业员工交流,将专业知识积累对应到笼养鸭养殖环节中,激发学生们主动思考、勇于提问的能动性。”
苹果产业指导团队毛志泉老师在带领学生辗转烟台多地调研时,也感受到学生们对发现产业实际困境有极大热情,他们不再等待由导师分配论文选题,而是愿意走入产区在实践调研中发现好选题。
在快速发展的农业科技环境中,必须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一个带着“爱农情节”的好选题背后,应该有对农业生产的深刻思考与关怀。
为什么要这样选题?
党委副书记、校长冷畅俭在“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汇报”本科2025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部署会上强调,师生要结合大调研过程中发现的产业难题和社会问题,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乡村振兴等服务国家战略,开展毕业论文选题,开展产区调研,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选题需要灵光一现的动力,更需要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的深厚积累与敏锐洞察。学校各产业指导团队依托乡村振兴驿站等平台持续发力,依靠每一次的调研合作缩短学生与生产实际的距离,让学生半只脚踏进产业发展的浪潮中,在每一次的问卷设计、田间测量、数据分析中成长为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寒假期间,蜜蜂产业指导团队胥保华老师与师生到济南市高新区的山东蜜源经贸有限公司,参观蜂蜜存储、加工灌装车间,听取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核心工艺讲解。学生对工业技术赋能蜂产品加工有了系统性的了解,同时,依托成熟的生产线将选题的可行性进行验证,为后续迅速开展产区实施提供极大便利。学生敲定了选题,也为企业带去产业升级新思路。
学生每一次调研都带着思考的头脑去,收获满满的实践经验来。过程中,技术培训、技术示范、一线指导和答疑解惑随时随地在进行,学生得到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企业从中获得了技术支持与改进方向,教师收获科研思路,为团队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形成了科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产区调研是课题研究的良好开端,也将为学生未来的科研与职业规划启发思路,为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把难题变成选题
学校高度重视“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汇报”培养模式改革,力争把该项工作融入立德树人、人才培养全过程、各领域,协同各方力量,积极引导产业中的专家学者、教授参与进来,带领师生完成高质量的产区选题、实施和汇报。
李传友教授在蔬菜大棚指导学生选题
番茄产业团队指导李传友带领专项调研组,赴山东泰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入田间分析病害成因,组织学生参与抗病品种筛选、设施环境优化等田间试验,聚焦灰霉病防控、果型调控等产业痛点,凝练出《番茄抗灰霉病基因挖掘》《果实大小调控机制研究》等4项特色选题,为科研攻关指明方向。
在日照岚山区的御海湾生态茶园有限公司,日照绿茶产业指导团队杨瑞一行联合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所,围绕茶的加工技术改良、品牌打造推广等方面,展开了一次深入的产业发展研讨会。行业专家为企业支招,团队教师在种植技术方面跟茶农深度交流,园艺学院与公共管理学院的毕业生分别结合专业知识为产业瓶颈破题,将选题精准落到日照绿茶的加工流程革新、文化品牌树立与知识产权保护上。
小麦产业团队指导代兴龙在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与学生们讨论选题时说:“发现问题的过程往往很难,但回顾之前每一次暑期大调研、实验团队日常调研,都已成为了你们的宝贵经验,为这次观察小麦越冬期苗情储备了充足力量。希望大家带着问题意识做调研,保持开放思维找选题,思考能让麦子长势好、为产品加工提质增效的实际办法。”
代兴龙教授在田间指导学生选题
学生刘春利在经历了产区调研之后,带着满满的成就感对记者分享:“进入产区时,我主动选择调研区域、调研对象以及调研方法,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敲定了能帮助解决养鸭业瓶颈的选题,对做出一份好的毕业论文有了信心。”
从实验室到田间,从课堂到产区,产区调研成为校地之间的双向奔赴。“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汇报”的创新考核模式,正成为乡村振兴与人才培养的双赢引擎,培养学生敢站田间课堂、能讲田间技术、常驻田间地头,并最终成长为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优异、实践经验丰富、生产服务能力出众、能够长期扎根生产一线的新时代“三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