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美育”如何破圈?聚焦青岛农大《戏剧鉴赏》公选课的创新实践
“乐于在场,勇于出席,善于发言。”在青岛农业大学《戏剧鉴赏》课的课堂上,课程负责人邵丽英用这句话开启了新学期的第一课。2023年,青岛农大开设了这门面向全校的公选课,试图以“戏剧+美育”的创新模式,打破传统美育课堂的边界,让艺术真正融入学生的精神成长。三年过去,这门课不仅成为校园里的“爆款”,更让美育从“云端”落到“泥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从“看戏”到“入戏”,一场沉浸式美育实验。“以前以为美育就是学点艺术知识,但《戏剧鉴赏》让我发现,美是可以被触摸、被创造的。”大三学生李一诺感慨道。在这门课上,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戏剧的参与者:他们需要研读《雷雨》《哈姆雷特》等经典剧本,分析角色心理,设计舞台场景,最终以小组形式完成一场完整的戏剧演出。从剧本改编、角色分配到道具制作、灯光调试,每个环节都由学生主导,老师则退居幕后,成为“技术支持”。
这种“沉浸式课堂”的设计,让许多学生感到新奇。“结课表演时,我负责道具组,用废纸板做了城堡模型,还学会了剪辑背景视频。”大二学生朱光坤说。在他看来,课程最吸引人的是“自由选择的权利”——无论是台前表演还是幕后工作,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一场真实的戏剧创作,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齿轮’”。
传统美育课常被诟病为“纸上谈兵”,而青岛农大的《戏剧鉴赏》选择了一条更接地气的路径:以戏剧为载体,将审美教育转化为实践行动。“戏剧是综合艺术,它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重元素,但最重要的是人的表达。”邵丽英解释道。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的人生境遇,通过团队协作理解沟通的价值,甚至通过设计服装道具感受美学与实用的平衡。
文字|曾伊可
编辑|梅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