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主办

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

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今天,新一批“青椒”来了!哦,多肉也到了!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25年03月17日


从学子到师者

他们了解求知的渴望

从课桌到讲台

他们领悟育人的力量


他们

既是引路人

亦是探索者

不止于知识传递

更在于梦想点燃

让我们加入新一批“青椒”的头脑风暴

共同探索未来教育的最优解

为培养新时代的栋梁之才奠基筑梦



石油工程学院 胡婷


2022年获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2022-2024年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CCUS-EOR中二氧化碳的迁移演化路径和定量表征技术。


勇敢是含着泪也要继续奔跑


很荣幸成为一名青年教师,回首过去成长道路,印象最深的是读博期间做研究课题,长时间的投入不见收获,前行艰难。后来我把目标细化成每日任务,比如一天精读一篇好的文献,学习了科研思路也学到了优秀的文稿撰写方法,专注自我,每天的小进步都值得被庆贺,用点滴成就充实内心,这远比外界认可更持久、更深远,最终顺利三年拿到博士学位。今后我愿搭起与学生心灵共鸣之桥鼓励他们不惧失败、无畏将来。



石油工程学院 朱力行


2019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博士学位,2020年至2023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流体力学与计算力学。


by skills and by fighting


求学期间,我有幸获得过许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老师们性情、风格不同,但教学与指导科研都态度严谨。正是他们的言传身教,我毅然将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列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将来于科研领域,我期望迅速找准定位,融入学院的主攻方向,深挖前沿知识;于教学板块,我将用心雕琢好每一堂课,用知识的火种,点亮学生的求知之路。



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 张振磊



2022年获得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博士学位,2022年至2024年分别于格罗宁根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质、废塑料的资源化利用。


以心引导,以行见证


读博与做博后时期,初涉全新研究课题,我内心既满是探索的欣喜,又常被接踵而至的瓶颈困住。彼时,海量文献需要反复翻查,与导师、同事的探讨也成为了日常,只为补齐基础知识的短板。靠着精细规划时间、锚定目标,我才得以一步步艰难推进。实验结果并无绝对的优劣,不少亮眼成果与新奇发现,恰恰来自对那些看似 “糟糕” 结果的深度剖析。如今身为青年教师,我期许自己既引领学生求知,培育他们的合作意识,又拔高他们的探索本领,助其于知识瀚海无畏前行,奔赴更灿烂的未来。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宇文旋


2023年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主动感知,主动定位和主动探索。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常言道,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回首整个求学历程,绝非仅是埋头钻研专业知识,更是于导师的言传身教中,体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其间点滴,珍贵无比,令我收获颇丰。如今我也走上教师岗位,深感责任重大:既要授业解惑,把专业知识倾囊相授;又要身正为范,严守师德师风。我定接过导师递来的接力棒,稳稳交付到下一代学子手中。



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 周一帆


2024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锂电池关键材料的安全设计、油气储罐和管道的防护性材料开发、聚合物材料火灾安全性评价等。


富在术数,不在劳身


求学期间,导师凭借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与开拓创新的布局智慧,为我的科研之路照亮了方向。我深切认识到,个人迈向成功,除不懈努力外,战略战术、思维方法更是关键要素。如今身为青年教师,我期望同学生一道,于浩瀚知识海洋里梳理清晰的学科脉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热情,引导他们运用多元方法策略,独立攻克难题。助力学生巧用智慧,开启美好且高效的未来人生。



人工智能学院 刘丹妮


2021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2021年至2024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学传感器、硅光子集成技术等。


敢于探索,勇于尝试,永不止步


于科研之旅漫漫跋涉,我越发笃定,那份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热忱,是最为珍贵的财富。成长途中,挑战困境如影随形,可真正赋予我们前行力量的是对特定领域的满心热忱与浓厚兴趣。唯有全身心沉浸其中,面对艰难险阻时,我们方能坚守初心、不言放弃,向着更高峰无畏进发。展望未来的“青椒”岁月,我期望能与学生携手同行,身体力行,激发他们的思考潜能,点燃学习热情,引领他们敢于叩问未知、勇于大胆尝试、永远步履不停。



人工智能学院 李承阳


2024年7月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恶劣环境下多模态智能感知算法研究。


眼里有规则,心里有灯火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青椒”,刚刚实现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因与学生年龄相仿,我格外期望能化身他们的挚友,成为他们深受喜爱与信赖的良师。我希望用自己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和专业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紧跟时代的鼓点,助力他们拓宽视野、锚定目标。同时,我也期待他们在求知途中觅得热爱,未来踏上心仪的职业旅程!



理学院 郭翠仙


2020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2020年至2023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非厄米物理与拓扑量子态。


星光不问赶路人

时光不负有心人


站在新入职教师的崭新起点,我满怀感激地回望曾经奋斗的日子,同时也满怀希望地憧憬前方的教研征程。我想对我的学生们说:一定要珍惜这无比宝贵的学习时光。须知,每一滴挥洒的汗水,终会化作润泽未来的甘雨;每一份默默的付出,都将在未来某一瞬间,迸射出夺目的光。愿你们无畏追梦路,以青春奋斗之芒,照亮成长路上的每一个坚实脚印,让岁月铭刻下属于你们的辉煌!




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 冯乾乾


2022年获得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学位,2022年至2024年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沉积盆地温压场。


梦虽遥,追则能达

愿虽艰,持则可圆


《Nature Communication》研究表明科研路上早期挫折越多的人,后续越有可能收获更大的成果。博士期间为了做实验熬夜通宵成了我的常态,历经了22次失败的磨砺,我才终于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我的第一篇外文论文,更是耗时半年精心撰写,先后遭到7次拒稿,才叩开了发表之门。科研之旅,本就是厚积薄发的过程,是于重重失败里寻觅胜利曙光的征程。每一位科研赢家,都曾深陷无数黑暗时刻,在混沌中反复摸索,直至光明降临。



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苏建平


2022年获得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2022年至2024年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质与石油炼厂耦合降碳可再生碳模型追踪。


连接点滴,成就未来


生活中很多不起眼的小事,都藏着深刻的启示。别害怕走弯路,更别忽略那些微小的“点”。比如,某次不经意间的倾听让你收获了灵感,某次失败后重整旗鼓让你更坚定了内心;又或是路边与陌生人的一次对视,让你突然感受到温暖与善意,这一切看似细碎,却在不知不觉中为你未来的成长打下底色。有时候,回头看,你会发现那些散落的点早已串联成线,编织出独属于你的非凡故事,正因为它们的存在,你的故事才更加真实、丰富、有力量。



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 潘滨


2021年获得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博士学位,2021年至2024年在北京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地下储氢储碳与纳米尺度多场耦合流体力学。


做人、做事、做学问


经过十几年的求学,终于成为了一名青年教师,还记得读博期间,历时3年,重复一个实验上百次,与导师讨论几十余次,为寻求新颖物理发现背后的真理;还记得在启蒙导师的指导下,第一篇学术论文从题目到参考文献前后修改20余次,到最终顺利发表,并入选期刊高被引论文。感恩一路走来指导与帮助我的老师们,他们德艺双馨、以身作则深深影响着我,也一直激励我砥砺前行,为我的学生们做好榜样。


亲爱的“青椒”

愿你们继续开疆拓土

在教育的沃土上深耕不辍

愿你们以初心为灯

照亮更多学子的前行之路

让教育的星火,永远闪耀!

【责任编辑:曹竞  编辑:毕若旭】
合作伙伴

北京中青在线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9号中青大厦 邮编 P.C. 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