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陈子墨,好样的!
国家奖学金
北外国关论坛优秀论文奖
外交风采大赛优胜奖
宝钢奖……
30余项荣誉背后的她
是兰州大学2021级
国际与政治专业的
本科生—— 陈子墨
01
“选择西北不是走远路,而是扎深根”
福建漳州的盛夏蝉鸣中,陈子墨在高考志愿系统里郑重填下“兰州大学”。她想起高中学姐对兰大的描述——“这里能看到最璀璨的银河”。学姐就读于大气科学专业,对兰大学术氛围和生活体验的讲述,让陈子墨对这片陌生的土地心生向往。她带着憧憬跨越山河:“就让胡杨见证我的成长。”
初入大学,她迅速调整状态,并在探索中找到方向。她笑着说道:“我渐渐喜欢上了这里,喜欢上了这里的雪。”
在饮食上,在这里,她找到了新的“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兰州牛肉面。“兰州牛肉面能做成多种形状和不同粗细,让我很震撼。”
华春莹“胸怀国家才能为祖国发声”的箴言,在她心中埋下了投身国际事务的种子。彼时向往着外交官英姿飒爽形象的她,却还尚未理解光环背后的责任重量。
“国际政治不仅是课本知识,更是关乎人类生存的宏大命题。”
她坦言,在真正步入专业学习后颠覆了高中时的认知。“大一学习的《外交学概论》课程刷新了我的认知。”这门课程每周通过抽签分享外交官故事的独特设计,让早期外交工作者鲜为人知的奋斗史浮现在她眼前:在非洲烈日下,数十人挤在逼仄房间办公的场景;面对物资匮乏仍坚守使命的身影。“这些故事解构了我最初对外交工作的浪漫想象,但更坚定了我最初的专业选择。”
兰州大学地处西北的地缘特性,赋予了国际政治专业独特的研究视角,在国际政治上会更多地研究中亚和俄罗斯、格鲁吉亚等国家。但正是这种独特的专业研究角度,让陈子墨深入了解了自己原本未曾过多关注的国家和地区,对巴以冲突的纠葛、俄乌冲突等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02
“三分钟答辩,一千个日夜的凝练”
宝钢奖学金校级答辩台上,计时器跳动着鲜红的数字。三分钟,是陈子墨站在答辩台上的时长,一千个日夜,是她用行动写下的答案——做一名潜心实践、精心科研的学习者。
陈子墨的学习方法始于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归类、英语同义词整理,她用活页本串联零碎知识,形成专题模块。考入兰州大学后,这一习惯延续至今:课程重点、学术讲座的核心内容被她分类整理为电子文档,红、蓝、黑三色笔区分核心论点、案例补充与存疑问题。在《政治学原理》的课程笔记中,“国家”“政府”“民族”“政治”等关键词精准分栏;《国际关系史》的庞杂内容则按断代史、国别史脉络串联。
“知识需要主动编织,而非被动堆积。构建知识体系可以为实践提供灵感和支撑。”
追问精神,是陈子墨叩开学术之门的另一把钥匙。2024年3月,陈子墨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联合国冲突解决机制的困境——以2023年巴以冲突为例》,以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第一名的成绩立项。她和团队持续统计和查阅联合国在关于巴以冲突解决方面的相关文献及资料。35份联合国决议资料的翻译工作在项目中期完成。
实际上,项目推进并非一帆风顺。陈子墨坦言,自己主持的国创项目是一个较为宏大的议题,实际操作中的工作量远超团队预期,且不同文件、协议或声明甚至存在矛盾。“冲突并非仅存在于爆发时期,而是有预谋的。我们是否能从某些隐性的行动与征兆去观测?能否在冲突之前进行调节,从而避免冲突发生?冲突结束后,如何进行重建与人道主义援助?”
在不断地追问中,她和团队成员及时调整方向,巧妙地将研究视角划分为“短和平”“长和平”“持久和平”三维度,聚焦巴以冲突的根本性困境。
追问精神始终贯穿于陈子墨的学术探索中。在聚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方向的论文选题时,她将目光投向上海合作组织:“这一区域性组织能否被定义为安全共同体?是什么机制在支撑它的运转?”当传统理论将“集体认同”视为安全共同体的基石时,她以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年实践为切入口,提出“非典型安全共同体”概念。最终,这篇论文从260余篇投稿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第三届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论坛,获得三等奖。
03
“志愿服务不是单向付出,
而是与社会的深度对话”
榆中校区的晨雾未散,陈子墨已带着迎新方案走向至公楼。作为2023年榆中和城关校区迎新的学生负责人之一,她负责推出了“迎新打卡集章活动”。在迎新日开始的前两天,陈子墨就已经提前抵达学校,开始了准备工作:在昆仑堂、秦岭堂、闻欣堂以及游泳馆等地附近设置站点并搭建帐篷,购买物资(用作奖品),向工作人员发放印章(印有学校建筑)……新生报到之日,陈子墨及伙伴向新生介绍活动、介绍站点、介绍路线、保管行李。“这是兰大送给新生的第一份见面礼”,陈子墨说道,“很荣幸我们一个小小的举动最后帮助了新生快速融入环境,感受到校园的温暖与活力。”
在陈子墨800余小时志愿服务中,让她最难忘的是在大二时前往榆中县中心敬老院的慰问活动。“我们携带了水果和牛奶,一间间房间向老人们发放。”
一次活动中,当陈子墨与其他志愿者在院子里陪老人聊天时,二楼窗边一位行动不便的奶奶微笑着向他们招手。“进门之后,映入眼帘的只有一张床和一台电视机以及旁边的小卫生间”,陈子墨说道,“狭小的房间里,这位老人反复擦拭床沿并招呼我们坐下:‘怕你们嫌脏。’这句话让我瞬间眼眶发热。”
“这学期如果有机会再次举办的话,我一定会去的,我想去陪陪他们。”陈子墨遗憾地说道。虽然至今没能有机会再见到那位奶奶,但陈子墨说:“她教会我———每个生命都需要被看见、被倾听。我看到了志愿服务的意义所在。”
2024年11月,陈子墨与其他志愿者们前往山字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访民问暖的入户走访活动——了解居民供暖情况并将供暖情况向社区反映。之后陈子墨还参与了学校举办的志愿服务大赛,为老年人送去了温暖。“活动中我们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入户了解独居老人生活、就医情况,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养生讲解等服务。还为老年人‘一对一’讲解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陈子墨说道。能让他们晚年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与爱,也是陈子墨的心愿所在。
清晨翻阅《全球治理导论》,暮色中修改国创结项报告,星光下整理辩论赛案例———这样的三重奏塑造了今天的陈子墨。被问及时间管理的奥秘,她展示精确到分钟的计划表:“每项热爱都该有专属时区。”
如今,她已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至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研究方向聚焦全球治理。“世界需要能听懂文明心跳的耳朵。”未来,她希望参与国际组织实习,在实践中检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