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丨王万华:培育具有现代理念的高素质人才
2024年8月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对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我自2002年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2006年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这些年来,一直在思考、摸索、优化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全面落实《意见》的要求,培育具有现代理念的高素质人才。
一、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内容
教育家精神包括六项内容:
其一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教师应当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求紧密相连,树立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
其二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其三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和培养。
其四是“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教师应当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专业研究能力,作到始终把握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及实现理论创新。
其五是“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教师应当爱护学生,热爱教学科研工作,乐于奉献。
其六是“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师应当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秉持先进的教育理念,培育跟上时代发展、具备现代理念的学生。
二、培育具备现代理念的法学学生
现代理性包含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方面。与之相对应,我理解的培育具备现代理念的法学学生,涉及两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育,即技术理性精神的培育。在研究生培养中,需要让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完成写作文到写论文的转换,获得独立从事研究的能力。目标既包括在校期间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顺利毕业;亦包括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具备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实现终生学习。
二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培育,即价值理性精神的培育。以人为本,坚持从保障公民权利的角度去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某些情形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引导学生从内心遵从法治信仰。而真正在内心遵从法治信仰,需要有法治理想信念长期养成的过程。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正是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逐渐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导师正面引导,理解并坚守对法治的信仰。
三、探索培育具备现代理念高素质人才的具体举措
第一,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机制帮助学生从源头减少心理焦虑。缓解学生的心理焦虑,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乃至毕业后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和融入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放在教书育人的首要位置。心理疏导固然重要,但仅此,尚未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何通过一定的机制从源头化解焦虑,是我关注的重点,这些年亦不断尝试通过一定的工作机制,缓解进而从源头化解学生的心理焦虑。
在学生入学之初,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关于未来学习规划、时间管理的交流,让学生明确自己必须完成的学业任务,同时指出事情的完成度是减缓焦虑最有力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和行动力,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即将到来的繁重学业。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我会定期跟进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状况,与学生定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态,督促他们及时完成每一个培养阶段的学习任务,规划好下一阶段的学习安排。通过引导学生做好时间规划,提升他们的行动力,督促学生及时跟进完成每一个培养阶段的任务,提高完成度,确实得以从源头有效缓解和减少了学生的心理焦虑,从而为顺利完成学业打下基础。
第二,结合教学科研工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代学生的自主意识强,单一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方式容易引起反感,效果不理想。
对此,我通过与教学科研工作密切结合的方式,灵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在讨论时事与案例的读书会上,引导学生坚守法治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要做突破法治底线的事情;引导学生坚守对法治的理想信念,关心弱者,关注公平正义的实现。再如在组织学生阅读经典论著过程中,引导学生领略和学习大师们的治学精神,能够坐得住,守得住寂寞孤独,认认真真做好手边每一件事情,从而引导学生踏实做人做事。在讲授方法论和论文写作课程时,引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首先要遵守学术规范,不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从而引导学生诚实作人,认真做事。
第三,科学设置配套培养课程,让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大学学习需要完成双重任务,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一是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其二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实现终生学习。
针对这两项任务,我结合学校研究生院和法学院关于本学科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要求,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配套培养课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如2024年春季学期,我给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开设了行政法中文文献和域外文献综述课程。这门课程旨在通过训练学生进行文献综述,帮助他们掌握行政法学理论体系,学会提炼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以中文文献课程为例,包括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步
让每个学生在寒假完成收集整理五份法学核心期刊近五年来的行政法学文献,对这些文献按照行政法学理论体系,完成综述。
第二步
开学后,每个学生做一次报告,让其他学生对报告进行评议,指出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导师则在报告人报告过程中,即时解答报告人的疑难问题,并指出报告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之。
第三步
全体学生完成报告后,导师结合文献综述情形,讲授行政法理论体系,及如何完成文献综述。
第四步
每个学生提炼出两到三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将其中的问题确定为学期论文、课程论文,乃至学位论文的选题。通过前述渐进式的训练,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收集资料,完成文献综述,进而掌握如何提炼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还系统掌握了行政法学的知识理论体系。
此外,学生还学会了如何以听众为中心设计PPT的内容,以及如何更好掌控报告的时间和语速,这些能力对学生以后找工作也是有帮助的。
第四,引导博士生开展重大前沿理论问题研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优秀行政法学博士生,为行政法学理论研究和行政法治工作培养青年人才,是我指导博士研究生长期坚持的目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中心,对此,我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科研项目,在博士生入学的第二个学期,专门开设重大前沿理论问题课程,引导学生开展重大前沿理论问题研究,进而确定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这种培养方式既推动导师自身不断保持对重大前沿理论问题的敏感度,也很好提升了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近年来,多位博士生在读期间在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其中多篇获《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多人荣获宝钢优秀学生奖、蔡定剑法学优秀学生奖、应松年行政法学奖学金、中华法学硕博英才奖、国家奖学金等;博士论文选题前沿,荣获各类奖项。其中,2018级博士生张涛的博士学位论文《信用规制法治化研究》获2022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和第四届应松年行政法学优秀成果奖;2016级博士生宋烁博士学位论文为《政府数据开放研究》,其成为她毕业后持续研究的领域,目前,她已经是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成为这个研究领域的代表性青年学者之一;2017级博士生李梦琳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中国政法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原文载于校报第775期(总第11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