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星灿烂 | 任成顺:捧着一颗心,活成一棵树
任成顺,教育学部2020级本科生、2024级硕士研究生,现任教育学部2024级硕士研究生第九党支部书记,曾任木铎金声悦读会社长,获评2022-2023学年“十佳社长”,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奖、京师先锋党员、京师一等奖学金、北京师范大学三好学生,主持一项北京市级课题。
保研、国家奖学金、十余段学生工作、微团课竞赛“最佳演讲者”、志愿服务时长200h+……这个瘦瘦高高、热情洋溢的男孩,以大满贯的姿态为四年本科生活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若要描述他的大学生活,“阅读”是绕不过去的关键词。在2022-2023学年学生社团盛典颁奖典礼上,任成顺以木铎金声悦读会社长的身份获得了“十佳社长”荣誉称号。
捧起一本书,与书结缘
谈起与书籍结缘的故事,任成顺并不是一个天生的“书虫”。读小学时,任成顺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那时的他有一个装满书的小箱子。和其他天马行空的小孩一样,任成顺喜欢在童话故事中遨游。他常会捧起同一本书,反反复复地品读。在娱乐活动不像当下这样丰富的童年,书籍是他主动选择的朋友。
进入中学后,任成顺面临不小的升学压力,可支配的闲暇时间有限,能静下心读书的时间少之又少。他在这一阶段的阅读基本局限在应试范围内,但这也让他与《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经典著作结缘。“当时的视野是相对局限的”,任成顺谦虚地说。顺利考入大学后,北京师范大学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强大的学科基础为任成顺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但也给他带来了新的挑战。
大学的学习更像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想要在感兴趣的领域深耕,不能局限在课堂的知识范围。任成顺很乐意听取老师的建议,购买了许多专业相关的拓展书籍,渴望有所突破的他有了读书的源动力。而真正培养起阅读习惯,则是在大一生日的时候收到师兄赠予的《大众哲学》。经过思政课的学习,任成顺对哲学思维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浅显生动的事例,让任成顺想明白了许多道理,建构起属于他自己的底层逻辑——学习哲学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日常生活。
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 忙于课业和学生工作的任成顺一般到了晚上才有空余时间,于是他会要求自己每天睡前阅读半个小时。在起步阶段,他会时常阅读喜欢的作家汪曾祺的书,让自己在感兴趣的书籍中品味安静和闲适。慢慢地,任成顺的床头便总是放着几本书了。现在的他几乎每天读书,“觉得想读,那就读一会儿吧。”对于难以养成阅读习惯的同学,任成顺也有自己的建议——找到正反馈。“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从完整读完开始。”
捧着一颗心,传递热情
在大多数情况下,阅读都是一场独自的旅行,而担任木铎金声悦读会社长的任成顺不甘于“独乐乐”。带着培养阅读习惯的愿望,他在大一便加入了“我爱晨读协会”。在这个学生社团中,大家每天早上七点便会聚在一起晨读,在书海中迎接新的一天。“晨读协会在本质上是一个自律互助类的学生社团,它的发展空间是有一定限制的。”任成顺在逐渐思考社团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阅读带给我很多帮助,所以我想让更多同学享受阅读。”在社团换届之际,任成顺接过了社长的大旗。彼时学校图书馆正计划推进书香校园建设,任成顺立刻抓住了机会。不久后,“我爱晨读协会”便以“木铎金声悦读会”这一崭新面目重新启程。“学校图书馆的资源非常丰富,老师们想要通过社团来了解同学们喜爱的活动,从而真正地帮助到同学们。”在图书馆老师的指导和管理下,“木铎金声悦读会”保留了“我爱晨读协会”的晨读习惯,还建立了邀请优秀教师分享经验的“木铎金声大讲堂”、每月一主题的读书打卡、每周一次的读书沙龙等活动,让“悦读”深入人心。
在将阅读从“独乐乐”变成“众乐乐”的过程中,擅于交际的任成顺并没有让爱好变成工作的烦恼。他深知担任社长的责任与义务,在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前从不抱怨,始终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挑战。2023年4月,刚刚转型的木铎金声悦读会就面临着学校的读书月,任成顺想借此机会让大家认识悦读会。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做宣传、寻合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好在最后反响都挺不错!”任成顺开心地说。
曾经,《大众哲学》让任成顺深深迷上了阅读,现在,乐于分享的他又将此书赠予了一位师妹。收到书的师妹惊喜不已:“这本书真是让我相见恨晚,我得好好读!”如同接力棒般,阅读的热情就这样传递下去。
活成一棵树,让真诚引路
不论是看任成顺的朋友圈,还是与他交流,都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正派”气息。而“一本正经”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真诚又坦率的心。在学习和工作的关键时期,任成顺坚持每天七点前起床,保持规律的作息。进入大四后,任成顺对自己的学生工作进行了精简,只担任木铎金声悦读会社长和本科生党支部书记。任成顺乐于奉献的性格,贯穿工作始终。“在党支部里,我会帮助大家找到自己的实践途径,让入党积极分子清楚自己的入党动机,让预备党员坚定自己的政治选择。”任成顺相信,只要有积极影响和帮助他人的心,就一定能做成一些事情。
任成顺人格的养成,离不开恩师的谆谆教诲。 “初中语文老师教会我去爱这个世界,用积极的想法去面对一切;初中班主任教会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任成顺认为自己接受的教育是幸运的,而学习教育能够将意义延续。因此,身为理科生的他欣然选择了教育学专业。
进入北师大后,教育学海量的知识点也曾让他感到迷茫。胡定荣老师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课就成了他的强效“定心丸”。在胡老师的课上,任成顺学习了教育方面的研究方法,了解到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生仍然存在的社会现实。而最打动他的是胡老师的一句话——教育是“救人”的工作。任成顺在自己的研究中采访过两位生长环境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了解到他们的心理状况与学习兴趣的联系后,他意识到教育能够真正影响人一生的航向。上完这门课后,任成顺的心已经和教育牢牢绑定在了一起,“好的教育不是把人培养成机器。要让学生有健全的发展,不论成绩高低。”因此,他选择保研至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发挥自己的理科背景优势,继续朝着教育心理学方向努力深耕。
任成顺的朋友圈写着这样一句签名:捧着一颗心,活成一棵树。这是一位已经毕业的师姐给予他的评价。真诚是任成顺身上难得的品质,永葆赤子之心,成长为像大树一样有责任、能担当的人。茫茫原野上,大树正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