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代表队在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大比武中斩获佳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2月1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记者今天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团队在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中,获综合比武团体二等奖,个人一等奖1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2人,为历史最佳成绩。
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决赛于2024年10月27日至28日在江苏南通举办,来自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84名选手同场比拼。北京市代表队则由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北京市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北京市房山区生态环境监测站等部门的12名技术骨干组成。
刘兆莹是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分析实验室的一名工程师,他在本届实验室分析组比武中获得了个人一等奖。他曾在2019年第二届全国大比武中获得个人三等奖,对于这个成绩,他曾对自己说“不满意,能更好”。五年来,他把信念埋在心底,查阅学习大量的监测标准和文献,在实验室反复练习,潜心研究,主动申请去基层监测站锻炼,最终在第三届全国大比武中取得佳绩。
参加放射化学实验分析比武的刘陆,在两届全国大比武中都遇到了实验仪器突然出现小故障的情况,相比第一次参赛的慌张,在监测战线工作多年的她这一次沉着冷静应对,短时间内完成仪器校正修复,最终以出色的成绩获得了该项目的个人二等奖。“我在工作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平日的积累是我最大的底气。”刘陆说。
除了传统项目,第三届全国大比武还新设置了无人机、VR等现代化技术考核内容,突出“数智化”和“实战性”。
获得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组比武个人二等奖的张健,在过去十年间转战了四个业务科室,跨界融合能力让他成为监测队伍里的数智转型“急先锋”。为备战全国大比武,他带领团队自制VR训练场,搭建“迷你监测站房”,用电脑建模还原仪器故障场景,自创“三步速审法”,将数据审核和污染成因分析从8小时压缩至2小时以内,大大提高了监测时效性。
获得应急监测组比武个人三等奖的95后小将陈韵如,是北京代表队中年龄最小的。比赛时,无人机操作时间要求由20分钟压缩至10分钟,为能按时完成,她在采水样过程中边收绳边上升无人机,胆大心细地解决了机翼与绳子的缠绕问题,为自己节省了几十秒的时间。“我很幸运!”赛后陈韵如激动地说。这份幸运源于她在备战时练就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赛场上,12名选手携手共进。赛场下,还有6名备选选手甘当绿叶,与比赛选手共同学习、共同训练。在备赛过程中,大家潜心钻研,谁有了新的突破或者更优化的方法,就第一时间总结并在团队内交流推广,在这种“传帮带”的良好氛围下,整个团队实现了共同蜕变成长。
在备赛和参赛过程中,大比武保障团队制定了不同阶段的详细训练规划和细致保障方案。赛前查验设备时,保障团队发现比赛当地的温度湿度与北京差异较大,可能会对设备性能产生影响,当即就向选手们通报了情况。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绩的背后,是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数十年磨一剑的积累。
近年来,北京市立足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连续多年开展日常监测业务轮训、“星火计划”专项培训等,全方位培养监测人才,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软实力”。自主研发的国内领先空气质量集成预报和评估系统,创新搭建的大气“三监联动”精准治污调度平台,基于区块链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融合系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天空地”三维立体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等,这些都为首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硬支撑”。
全国大比武也给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据了解,团队在日常工作体系基础之上创新构建了“场景化练兵+模块化突破”训练模块,形成“案例推演-复盘点评-迭代优化”闭环机制攻克实操难点,同时工作流程得到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