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年轻人的忙碌从何而来
忙、忙、忙,忙得脚不沾地,忙得停不下来。不久前,《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77.8%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忙,94.4%的受访青年坦言,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让人难以松弛下来。
从工作多年的职场中坚,到初入社会的应届新人,再到“象牙塔”里的在校生,忙碌的氛围似乎无处不在。即便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年轻人自己,恐怕也免不了提出两个问题:我们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如此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
对处于不同人生阶段、面临不同具体场景的个体而言,两个问题的意义自然各有分别,我们不妨分别对其作出审视,进而寻求破局之道。
首先,是正处于“当打之年”的青年职场人。他们往往上有长辈、中有伴侣,不少还承担着养育下一代的责任,被寄予了事业有成的社会期待。一方面,适度的压力是促使他们奋发向上的必要“燃料”;另一方面,不论是家常便饭般的加班,还是不知何时会来的裁员,又或是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的“35岁门槛”……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都可能让这些社会中坚力量感到焦虑,从而用“忙”来寻找人生和事业的确定性。
更加年轻,即将或刚刚告别校园的“社会新鲜人”,也在“忙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按理说,“社会新鲜人”该有更加宽松、从容的“试错空间”。但是,压力总是层层传导,当他们知道自己未来要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自然更不敢怠慢将要踏出的“职场第一步”。其中,有人动辄投出几十上百份的简历,还没就业就成了“卷王”;也有人想方设法给自己“充电”“镀金”,有时急于求成,还可能落入骗子设下的圈套;还有人全身心投入考公考编,一年不成便继续“二战”“三战”。
再向下一层,探究在校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其忙碌情形又是不同的光景。在人们的印象里,大学应该是个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地方,大学生有更好的条件关心“诗和远方”。但是,不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风花雪月”,他们把自己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生怕“太闲”。有学生表示,自己不仅要赶着上课、做作业,还要参加社团活动、寻求实习机会,在“大创小创”等各种项目和竞赛中争取素质加分,好不容易有些个人时间,也想着是不是该多去进行一些“有效社交”。有大学生表示:“一天下来,感觉好像并没做什么特别的事情,时间就已经被忙完了。”
冷静下来的时候,大学生自己也明白,他们面对的现实压力,其实并没有职场青年那么重。究其原因,其一是受到各种量化指标牵引,像高中时代一样习惯性地追求“高分”;其二是尚未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因此不得不终日奔忙,以此填补内心的迷茫。正如一位相当优秀的大学生所说:“这种忙让我感觉在对自己负责,因为我不想莫名其妙地把自己抛向未来。”
几类青年群体的“忙”各有其特点,也有共性和规律可循。其中,最主要也最明显的共同点,就在于他们的忙碌感都与“竞争”二字紧密相连。不论是职场之上的业绩竞争、毕业之际的求职竞争,还是校园之内的同侪竞争,都是使年轻人焦虑、忙碌的直接催化剂。
要缓解年轻人的忙碌感,还需从现实与观念两个角度同步切入。就现实而言,社会各界还应携手努力,通过做大“蛋糕”、完善规范、调整标准,让年轻人能拥有更加宽容、更具人性关怀的职场与校园环境。就观念而言,更多人不妨意识到:我们走过的风景未必要被看作是一场又一场的“竞赛”,不是非得和别人争个输赢。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不辜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