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用AI“拍”短片 青年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

作者:陈晓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年01月07日

随着城市的喧嚣渐渐远去,一座展览馆内,灯光缓缓亮起。此时,骑牛老者雕像缓慢转动头部,带着几分诙谐和慈爱,轻声吆喝起来:“没人了,动起来,我的老朋友们。”多个展随之“苏醒”:红楼十二钗雕像中的二人开始轻声对话,一名蓝衣女子开始与周围雕像进行互动。

这一幕幕奇妙的景象,是AI短片《瓷韵》的震撼开场。依托可灵AI的技术支持,在光影交错间,古老的瓷器艺术品“活了”,观众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在告别2024年、迎来2025年之际,共青团中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主题为“非遗传薪 青春有为”的2024“青年文化跨年夜”主题传播活动,让年轻人站在舞台中央,展示当代青年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中华文脉挺膺担当的风采。《瓷韵》正是该活动的开场短片。

这则短片由8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创作者通过远程在线协同的方式合力完成。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纪录片导演、程序员、设计师、宝妈。“从初次接触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时,我就觉得它在文化传播、非遗传承上有巨大潜力。”导演罗翀介绍,团队成员在2024年上海国际AIGC创作大赛上相识,并凭借AI非遗短片《嘉定汇龙》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自此,怀着对传播传统文化的热爱,这群志同道合的青年携手并肩,做过许多不同的探索。这次的作品《瓷韵》以时间为经线,以瓷器为代表的非遗技艺为纬线,生动地复现了祖先如何创造非遗的故事。

《瓷韵》由近100个镜头剪辑完成。借助AIGC技术,创作者先通过输入对画面的文字描述生成图片,再由图片生成视频。这个过程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并不容易。罗翀将其比喻成“炒菜”,“淡了就多放点盐,火候过了下次就学会收一点”。正如调味需要恰到好处,画面也需要平衡之美。为了达到最满意的效果,创作者需要不断调整场景、服饰、发饰、光线等画面元素,找到让画面最为和谐的“配方”。

因此,观众在台前所见的每一个镜头背后,隐藏着10倍于此的辛勤努力,即台前100个镜头,幕后则存在高达1000个镜头的准备与筛选。应对如此庞大的工作量,AIGC技术工具的“良品率”显得尤为重要,而“良品率”的高低依赖于对真实世界中人的动作、姿态、表情以及文本语义的精准理解和复现能力。罗翀介绍,这部短片中,90%的画面借助于快手的可灵AI完成。“可灵完成的10个镜头中,至少有七八个能达到使用标准,我们再从中优中选优,挑选动作更优美流畅或光影效果更为出色的镜头。”这可以极大地减少创作者的时间损耗,提升制作效率。

可灵AI技术品牌团队有关负责人员介绍,从2024年6月6日上线至今,可灵AI经历了近20次的版本迭代。目前的可灵1.6模型,在文本响应度上提升明显,对运动、时序类动作、运镜等文字描述响应更好;动态质量进一步增强,运动更加合理,人物表情也更自然;画面质量再次优化,色彩、光影、细节表现均明显提升。

借助AIGC技术,普通人凭借创意想法,也能有机会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就能有所成就的时代已经到来。罗翀此前拍摄过不少纪录片,过去,拍摄这样一个涉及到如此丰富的场景跨越、地理时空转场的非遗短片,需要不少于30人完整建制的剧组和长达几个月的制作。此外,传承人邀请、特定场景搭建、服道化和影视制作成本等均是不菲的投入。如今,完成一个5分钟的AI短片,8名创作者仅花费了一周时间。

这是创作者的机会,也是非遗的机会。在非遗保护和文化传播的舞台上,与8名创作者并肩同行的青年还有很多。可以说,AI技术已成为青年传播文化的创新方式,从文物数字化保存、文物修复,到文献解读与研究、沉浸式文化体验,再到非遗影视作品创作,他们正以新颖独特的视角重新诠释和演绎传统文化,使其焕发新生,跨越时空界限,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责任编辑:张凌  编辑:何欣】

焐热一门“冷门绝学”需要多久

中国青年报2025-01-06 07:00:07

千奇百怪的龙,一直在陪伴我们

中国青年报2025-01-06 06:50:00

山河永定|画笔连接山河,AI歌曲《山河永定》发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5-01-02 10:42:13

电影大导们“入局”AI,会怎么拍

中国青年报2025-01-06 06:49:39

专访阿来:写作读书,都在行走的路上

中国青年报2025-01-03 07:55:23

有思想的女性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中国青年报2025-01-03 06:39:49

碑帖中的小人物,书写历史的另一面

中国青年报2025-01-03 07:48:12

在非遗中跨年,文化激活青年的创造力

中国青年报2025-01-02 05: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