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打造文化IP 讲好非遗故事

苏州非遗青年“出圈”又“出海”

作者: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年01月05日

  “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中国名城,这把檀香扇蕴藏着苏州工匠的巧思。”85后青年史志晔是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会长,他正与其他青年手艺人一道向马来西亚友人推介“吴中非遗”。

  前不久,2024马来西亚国际贸易与投资博览会展会上,来自苏州市吴中区的非遗青年带着檀香扇、红木家具、缂丝等作品漂洋过海,实现销售额20余万元的同时,达成近10个意向合作项目。

  近年来,苏州市吴中区持续打造“吴中百匠”文化IP,讲好苏作非遗故事,实现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同时以“非遗出海”吸引国内外更多资源,在展示和传播非遗的基础上,应对海外市场的不同地域文化和消费需求,推动“吴中百匠”不断拓宽思路视野,创新设计,实现跨界、跨国资源对接和品牌合作。

  从线下传播到线上“出圈”

  法国、西班牙、日本、韩国……盛春去过不少国家,不了解她的人经常误以为她是一位职业旅行家。实际上,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制扇技艺的传承人、中国制扇工艺大师。

  盛春从1995年起开启苏扇制作的从艺之路,在苏扇的设计、制作领域荣誉等身。可对于非遗“出海”,她有着一股执念。

  早在十几年前,苏扇其实就开始“出海”。彼时,盛春为日本、韩国等扇子工厂代工,一把扇子只能卖五六元。正是从那时起,推动精品苏扇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真正的苏扇之美,就成为盛春的愿望。

  多年来,她出国参加展览,推介相关非遗产品,同时也结交了许多外国朋友。他们邀请盛春前往世界各地的高校开课、讲座,向外国青年讲述苏扇的制作过程与艺术理念。

  这也让盛春意识到,“非遗出海”可以多措并举。2021年起,盛春带领团队开启苏扇“直播+电商”的探索之路。他们向大众展现苏扇样式之美、技艺之精,并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开拓苏扇消费市场。

  2024年8月,吴中区组织17位“吴中百匠”代表组成展团,全程记录“非遗出海”行程,在线上陆续发布“文化交流之旅”“非遗出海七夕特辑”“展销纪录”等主题短视频,受到广泛关注。

  从文化交流到产业对接

  在展会上,马来西亚参观者法丽德(音译)购买了多把檀香扇,还邀请手艺人合影。她希望把这些照片发到社交媒体账号上,展现苏作非遗的精致巧思。

  展示摊位前,外国友人络绎不绝,看到精美的手工艺品,他们会发出惊叹,并驻足良久。出发之前,1986年出生的青年核雕艺术家许静健未曾想到,中国非遗竟在马来西亚成为“明星”。

  交流中,许静健发现,选择马来西亚作为“非遗出海”的重要一站,吴中区花了很多心思。

  在马来西亚,华人华侨众多,当地居民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许静健的核雕作品多采用莲花、小舟等中华文化传统意象,精致古朴的核雕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

  作为“中国民间文艺之乡”,吴中区民间工艺发达,全国工艺美术领域11个大类中,吴中区拥有10个大类3000余个品种,全区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7人。

  越来越多的非遗青年成为“老师傅”,为吴中非遗注入新活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苏绣的吴中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府涵璐,是一名留学生绣娘。从英国留学归来后,她拿起针线,传承起母亲的衣钵。海外留学的经历让她开阔视野,她十分希望可以推动苏绣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两年来,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府涵璐带着苏绣前往法国等国家。2017年9月,她和母亲参加了在法国里昂举办的中法文化论坛。

  府涵璐一方面借鉴法国油画、织物的灵感,利用丰富的色彩、多变的针法,打造此前苏绣欠缺的立体感;另一方面又结合高端化、定制化、生活化的国际市场趋向,将刺绣“移植”到首饰和更受年轻人喜欢的文创产品上。

  像府涵璐一样,着力从创作素材、表现载体、传播路径、展销渠道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升的非遗青年还有很多。吴中区将手艺人团结起来,实现跨界、跨域融合,推动“非遗出海”转变为产业对接的新格局,以非遗的软实力,实现产业的硬支撑。

  从传承保护到创新发展

  自2017年起,来自苏州的玉雕手工艺人钱建良跟随吴中区“非遗出海”的脚步,先后前往法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向当地的消费者展示玉雕作品与技艺。

  在实际设计、制作中,钱建良在对汉风唐韵和明清小件进行复刻模仿练习的同时,也注重内容、技巧上的创新。

  创新的灵感从何而来?一方面,他积极参加吴中区针对非遗匠人的培训,2018年就成为首届吴中高层次文艺人才研修班的成员;另一方面,钱建良也注重在“非遗出海”中“取经”。

  “提起法国,我会想到许许多多的香水。香水成为法国浪漫的象征之一。”在中法文化论坛期间,钱建良设计、制作了香囊玉雕。他拿着小巧精致的玉雕向法国消费者介绍,“中国古人也非常喜欢香囊,他们将香囊佩戴在身上,起到和香奈儿同样的作用。”别开生面的讲解让法国友人会心一笑,他的玉雕作品也成为“爆款”。

  这些年来,苏州吴中区还牵头成立苏州工匠园等运营载体,整合区内优质工艺美术资源,打造工艺美术聚合平台,并整合产业链,开发相关文创产品,营造苏式生活沉浸式消费体验空间。

  2024年6月,吴中区启动东吴文化人才·青蓝训练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从创意设计、品牌策划、版权保护、数字化营销等方面对学员进行针对性培训,目前学员已全部结业。

  苏州吴中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吴中百匠”将继续以苏作特色文化产业和深厚的非遗资源为载体,文化赋能,守正创新,借助海内外资源优势,主动拥抱世界,开展对外交流,展现苏州作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的风范和格局,让苏工苏作站在充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舞台上,绽放中国工艺美术的动人光彩,向世界讲述中国非遗故事。

【责任编辑:王素洁,孙庆玲  编辑:齐琪】

专访阿来:写作读书,都在行走的路上

中国青年报2025-01-03 07:55:23

有思想的女性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中国青年报2025-01-03 06:39:49

碑帖中的小人物,书写历史的另一面

中国青年报2025-01-03 07:48:12

在非遗中跨年,文化激活青年的创造力

中国青年报2025-01-02 05:49:54

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

中国青年报2025-01-02 05:52:46

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中国青年报2025-01-02 05:53:45

一场被公益宣传打断的乡村春晚

中国青年报2024-12-30 06:5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