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热点 >正文

上海市民一年给政府写了9.8万件建议,这些“金点子”被采纳了

作者: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5年01月04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1月3日下午,记者从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交流会上获悉,2024年全年,上海全市各级人民建议征集部门共收到群众建议9.8万件,建议事项按期办理、按期转送、按期答复率100%。报送重要建议摘报、专报等181篇,重要建议采纳率98.5%。交流会上发布了100件优秀人民建议,许多“金点子”被上海市政府采纳了。

关于“一老一小”问题,退休市民倪晓茹发现,很多老年人受制于获取信息渠道比较窄,并不清楚本市究竟有哪些惠老政策,该如何去申请。为此,她希望政府部门整合医疗康养、照护出行、助餐助浴等针对老人的服务,推出一个“惠老政策包”,让更多老人知晓申请、享受福利。

该建议得到了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老龄办采纳,不仅梳理了29项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惠老政策,为了让老年人更容易理解,还制作成漫画,介绍政策内容、申请标准、咨询渠道等,努力使老年朋友第一时间了解和享受福利。去年10月“敬老月”,“惠老政策包”在“上海发布”推出、纷纷走进社区活动。

一名初中学生的家长针对“学校饭菜难吃”的问题,也提出了建议。她的孩子回家经常抱怨学校的饭菜难吃,有时中午只喝一碗汤,饿着肚子撑到晚上。起初,这名家长还以为是孩子挑食,通过家长会、家委会及向亲友了解后发现,此类情况不在少数,覆盖了全市不同区、不同年级,家长们吐槽最多的就是学生餐。

这名家长建议,学校能在保证安全卫生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配餐菜品的多样化和烹饪水平,让孩子们吃得饱、吃得好、吃得营养。收到建议后,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专题开展中小学学生餐改进提升工作,并印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本市中小学校学生餐工作的通知》。同时,两委会同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从扎实推进学生餐品质提升、健全完善质量反馈机制、加强饮食健康宣传教育三方面做好学生营养午餐工作。

此外,上海的建议人还关注“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议人列多在一家外企集团工作,日常工作中,经常接待来沪的外国专家。但在去年的一次接待中,外国朋友直言不讳地说:“和想象中不一样,中转的话上海不是好的选择”。

去年以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便利外籍人员来华的政策措施。如在上海转机,“144小时过境免签”的政策适用范围就多达37个口岸、54个国家。过境转机消费是拉动当地旅游经济的绝好途径,上海又是颇受国际游客欢迎的城市之一,按照列多的设想,外国人如若选择上海作为中转地,完全可以利用免签政策,利用中转时间在上海逛一逛。但外国人为何不愿在上海中转?

列多与外国朋友交流后得知,机场中转时间耗时较长,各环节排队等候时间合计长达两个小时,这让过境旅客入境体验大打折扣。且机场特色服务有待提升,优惠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去年5月,列多通过随申办的人民建议征集信箱,提交了一则“关于将上海打造为全球旅客中转出行首选地”的人民建议,希望优化24/144小时过境免签旅客入境手续办理的效率。

这条建议受到高度重视,上海市交通委、市文旅局、市国资委、上海海关等部门专门开会研究。如今,上海机场边检整合两个过境办理区域被联结在了一起,采取了多项提升中转入境服务的便利化措施。两个“外籍人员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在虹桥机场T1航站楼和浦东机场T1航站楼全新亮相。

服务中心还设有“支付、文旅、交通”三个柜台,分别向来沪外国旅客提供货币兑换、旅游资讯问询和“上海Pass”交通卡的现场购买服务,一侧还设有几台货币兑换和WiFi取号的自助机器以及一个可提供3分钟免费通话的电话亭。一系列入境游客配套服务举措的落地,推动了口岸服务的完善。

建议人钱子渊反映,目前外国人办理申领临时驾驶许可业务存在两处不便之处:一是当事人向交警部门申请许可前要前往翻译机构翻译非中文驾驶证件,需在两处奔走,不够便捷,建议在交警窗口设立翻译服务点或提供远程翻译服务,实现“一站式”办理;二是宣教视频等内容只配有中文字幕,不利于外国人理解,建议配置双语字幕并探索更加灵活方式,帮助外国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内安全驾驶注意事项。

收到建议后,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查明,确实存在需申请人先行前往翻译机构翻译证件,再到交警窗口申请办理,且现场播放的交通安全宣传视频,仅配有中文字幕的情况。对此,交警总队经积极争取公安部政策指导,协调翻译机构开设在线翻译服务,引导申请人在交警办证窗口或入境后即可通过线上渠道进行翻译,实现在交警窗口“一站式”办理。同时,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宣教视频中增加中英文双语字幕,便于外国人理解。

此外,还有针对上海双层观光巴士纳入“Shanghai Pass”卡统一购票管理、针对上海地铁增加阅读服务、针对上海红色文化品牌如何打响、针对上海电动自行车治理智慧化等的建议,被上海市政府各级部门采纳。

【责任编辑:宁迪 朱彩云  编辑:郭艳丽】

专访阿来:写作读书,都在行走的路上

中国青年报2025-01-03 07:55:23

有思想的女性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中国青年报2025-01-03 06:39:49

碑帖中的小人物,书写历史的另一面

中国青年报2025-01-03 07:48:12

在非遗中跨年,文化激活青年的创造力

中国青年报2025-01-02 05:49:54

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

中国青年报2025-01-02 05:52:46

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中国青年报2025-01-02 05:53:45

一场被公益宣传打断的乡村春晚

中国青年报2024-12-30 06:5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