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表演式学习”为什么出现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4年12月29日

编者按

  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多元化的价值观冲击、高强度的学习和就业竞争压力等挑战。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则能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两者融合有助于青年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心理健康的社会栋梁。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倡导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青年报“大思政”版开设“青年来信”专栏,收集大学生的心声,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职业规划、情感困惑等,邀请思政教育专家、心理学教师、辅导员等进行回复,旨在为青年学子提供一个倾诉心声的平台,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开辟一个窗口。邮箱:hqnsxyjb@163.com,欢迎来信。

——————————

青年来信

  第一封信:最近,我身边一些同学聊天时会提到“表演性学习”——有的人假装上进、假装努力,表面上看似投入了不少学习时间,实际上却没什么效率。我有时也会陷入此类困境,比如为塑造“勤奋刻苦”的形象,刻意延长学习时间,随后用手机拍照发布于社交平台,以获取点赞或鼓励等。我该如何克服这种情况,提升学习效率呢?

从自身条件出发,成为更好的自己

阎博(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主任)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作“浮鸭综合症”——即表面上看起来悠然自得,实际上水面以下在疯狂划水让自己不沉下去。“表演性学习”则开启了另一个新的“人设”通道。

  不管是“表演性学习”还是“表演性休息”,都是我们在向外展现自己是怎样的人。在心理学界,研究者将“自我”分为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也有人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还有研究者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这些分类体现了自我是复杂、多元的,会随着时间以及自我理解的加深有所变化。“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逐渐会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也逐渐会发现自己有很多“面”。譬如,近几年对一个人社交表现的流行用语是“线上社牛、线下社恐”。究竟哪个是真的“我”呢?其实都是“我”,只是同一个人选择在不同场景下表现自认为合适的状态。所以,“自我”不是一个单一实体,而是多层面的结构。但为什么同一个“我”会表现如此不同呢?这与个体对自我的认识与期待、他人对个体的反馈,以及文化价值观等因素相关。这也是大家理解“表演性学习”的基础。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到,成长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则与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义有关。“表演性学习”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看作个体在探索自我认同过程中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自己学习者的形象,以获得他人的接纳与认可,获得自我价值的确认。比如,当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比较喜欢玩耍、静不下心,或者对学习没有太大兴趣,却又向往自己是积极向上、正能量满满、爱学习的人时,他就要在对外的场景中塑造符合上述品质的“人设”。这个人设也许是个体内心世界的“理想自我”或是“投射自我”,但不是“现实自我”。因此,就可能会出现“表演性学习”的行为。

  “表演性”意味着并非个体发自内心的状态,而是将真实的自我有一定程度的保留,将希望社会或是社会期待的自我形象呈现了出来。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观点。比如,我们很容易跟同龄人比较学业成绩、外貌长相、薪资水平等。不过,在比较过程中,我们免不了会收到他人的反馈或评价。比如,父母往往喜欢上行比较提到“别人家的孩子”,老师也会上行比较回忆起“我带过的优秀学生”,自己刷朋友圈时会比较关注曾经同宿舍的同学进入理想的学校深造,或者找到了令人羡慕的工作……上行比较后,意识到自己得奋起直追;平行比较后,发现自己还不错,但需要再接再厉;下行比较后,看到自己还不错。上行比较可以激发我们进步,但过度的比较,也会增加个体的压力和焦虑。缓解压力和焦虑的方式可以是直面问题并解决,也可以是暂缓解决先回避。“表演性学习”就是看似在解决问题,实则还未直面压力事件本身。

  在此,对这位来信同学提供一些小建议,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一是增强自我认同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是为了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而非仅仅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找到能与学习期待一致的部分,将有助于我们真心实意地学习。

  二是客观面对自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焦虑和不安,找到自我调节的方式。允许自己有这些不舒适的情绪体验,因为这是探索过程中的必然;也允许自己有些时刻放松、偷懒或是“表演性学习”,作为探索路途中的调节方式。

  三是善于发现社会支持资源,勇于获得他人的指导和帮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家人、朋友、师兄师姐、老师、辅导员,还有校内外心理、职业、学业机构,都有机会成为我们获得信息来源和心理支持的重要渠道。这些宝贵的资源也许可以为大家指明方向,也能帮助你正确应对挑战。

  大学时期正是经历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的转变阶段,也被认为是人生发展的“暴风骤雨期”,可能会体验到情绪剧烈波动、内心世界挣扎与冲突、与重要他人关系的建立与矛盾等,这些是从未成年走向成年的必经之路,是化茧成蝶冲破蚕蛹的过程。

  “表演性学习”是表达也是探索。表达的是青年内心的渴望,探索的是自我期待的未来,终极目的都是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生命追求的根本目标是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最好的别人。与他人比较是可以的,与他人攀比则不必要,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应该从自己的条件出发,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许革,王聪聪,李沛然  编辑:罗征】

原创舞剧《乐和长歌》首演,全景呈现楚式浪漫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25 23:01:40

探寻文化中国的青春密码|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4-12-24 09:37:45

我们的青春 不舍“二人转”

中国青年报2024-12-23 08:45:44

“心”辰大海

中国青年报2024-12-20 06:38:16

非遗传承人热衷“评级”?关键还在“内功”

中国青年报2024-12-20 06:36:54

网络流行语:最强“嘴替”还是语言污染

中国青年报2024-12-20 06:3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