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五个“必须统筹”为经济工作提供行动指南

来源:新华社2024年12月28日

2024年

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一年来的发展历程很不平凡

成绩令人鼓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的五个“必须统筹”

为2025年经济工作提供行动指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

如何让市场更有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今年以来,我们以改革消门槛、破壁垒、除阻碍,不断完善市场规则、优化市场环境,提振了市场主体信心。

“以往变更监事,需要在境内找一个经办人帮忙办理变更手续,时间长、材料多、流程复杂。现在我自己就能登录‘海南e登记’平台,填写一张表格,不到五分钟就办理完成了公示,太便捷了!”6月19日,香港居民姚女士走进海南省政务服务大厅办理协助信息公示事项,在企业开办窗口咨询导办人员的指引下,很快就完成了相关业务。

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加快推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施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印发《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制度举措,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为更多企业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让市场更有效,需要政府更有为。

近日,备受关注的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迎来新的进展,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日前分组审议了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此外,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一系列明年重点任务也提上日程。

今年以来,我们着眼长远,沉着应变,综合施策,先有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后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宏观调控基调作出重大调整,明年将首次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连续实施了14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改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显效,在政策利好的驱动下,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乐观预期回升。

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该放给市场的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管好、管到位,让“两只手”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推动经济健康发展,行稳致远。

■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当前我国内需不足,外需受到国际上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必须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如何在供给端发力?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平衡性。

冰雪市场热度的持续攀升,便是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消费新需求的典型。11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将于2027年和2030年分别达到1.2万亿元、1.5万亿元。

记者调研发现,自11月下旬全国各大滑雪场全面“开板”以来,各地雪场纷纷升级场地、装备、服务,冰雪装备生产企业增资扩产、升级生产线……“冷经济”释放“热效应”,越来越多投资者为冰雪产业潜力和前景投下信心票。

如何在需求端施策?要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之举,全方位扩大内需。

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品“以旧换新”成效显著。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12月19日24时,全国汽车报废更新近270万辆,汽车置换更新超310万辆,超3330万名消费者购买相关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5210万台,家装厨卫“焕新”补贴产品超5300万件,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超100万辆。

回收,一直是影响以旧换新消费的“堵点”,更是畅通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在河南省兰考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废弃资源循环再造公司内,数千辆报废汽车整齐排列在广场上,等待工人们对它们进行拆解。在这里,每辆汽车可以拆解为铜、铁、铝、橡胶、塑料5大类可回收资源,整车回收利用率达到85%。

不断打通堵点、畅通循环,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塑造更多新动能、新优势。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制造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态势明显,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加速涌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至11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8%,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长。

9月20日,在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参观者在参观“本源悟空”超导量子计算机模型。(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坚持双轮驱动,既要推动传统产业“稳得住”,又要推动新兴产业“立得住”。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传统产业在吸纳就业、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产业中的相当一部分不仅不会因为新兴产业的出现而消失,还可以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和沃土。既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也要加快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7月23日,在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叶片加工智能化车间,工作人员在观察智能机械臂运行情况。近年来,东北三省加大力度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依靠科技创新“第一动力”,聚焦“卡脖子”领域,让传统产业增“智”提“质”。(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行一系列部署。让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共同焕发活力,明年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必须对拥有的各种资源“心中有数”。需要加强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统筹用好各类增量资源和存量资源,通过盘活存量来带动增量,形成存量和增量之间的良性循环。

走进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东乡经开区的荣华人工智能产业园,各个企业生产车间正在全力赶制年前订单。难以想象,几年前,该产业园所在地块一度存在着十几家高耗能、低产出的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困难重重。

为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当地结合工业用地提质增效改革,建立亩产效益综合评价识别机制,实施土地清理行动,目前共清理低效、闲置土地5000余亩,并将其中近2000亩土地用于建设主题产业园项目,推动老旧厂区实现“二次开发”。如今园区腾笼换鸟,一批批亩产效益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绿色环保的新项目扎根东乡,产业集群聚优成势。

11月28日,东乡经济开发区一角。(冯林摄)

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积极利用各类资源,“存”与“增”治理协同,可做文章多、可挖潜力大。统筹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管好资产和调整负债,将能推动提高投资效益、扩大国内需求,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辩证认识、科学统筹质量和总量的关系,坚持以质取胜和发挥规模效应相结合,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

当前形势下,稳就业、防风险、惠民生,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要牢牢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量的积累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同时,面对新的使命任务和新的发展环境,要紧紧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质取胜,不断塑造竞争新优势。

12月14日晚拍摄的江苏省连云港港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王健民摄)

当日,夜幕下的江苏连云港港集装箱码头灯火明亮,工作人员繁忙有序地进行装卸工作。临近年末,江苏连云港港持续提升港口集疏运水平,多措并举加快货物装卸转运效率,力争外贸集装箱吞吐量与出口量再创新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11个月,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9%,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增长8.9%。

10月27日,老人在2024深圳国际智慧养老产业博览会上体验乐龄鼓。(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1至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4.3万亿元,同比增长3.5%。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9%。发展新型消费是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当前,多地正多管齐下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做强消费主引擎。

12月19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加快出台推进首发经济的政策文件,发展冰雪经济、银发经济,促进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

产教融合促就业。11月22日,沈阳工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操作机器人进行物料码垛实训。(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记者12月19日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为期两个多月的2024年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活动已于近日结束。活动期间,各地为毕业生提供多渠道多元化就业服务,线上线下共举办2.3万场招聘会,54.1万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1032.8万个,吸引了1061.6万人次毕业生参与求职。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明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规模很大,要在“稳就业”上有更多作为。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紧抓关键环节,把明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完成好,我们定能实现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综合新华社报道

编导:王竹艾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责任编辑:唐红  编辑:董志成】

原创舞剧《乐和长歌》首演,全景呈现楚式浪漫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25 23:01:40

探寻文化中国的青春密码|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4-12-24 09:37:45

我们的青春 不舍“二人转”

中国青年报2024-12-23 08:45:44

“心”辰大海

中国青年报2024-12-20 06:38:16

非遗传承人热衷“评级”?关键还在“内功”

中国青年报2024-12-20 06:36:54

网络流行语:最强“嘴替”还是语言污染

中国青年报2024-12-20 06:3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