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文旅融合展新姿 诗画陇原引客来

作者:尚杰 王冰雅 刘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年12月12日

本报记者 尚 杰 王冰雅 本报通讯员 刘 鹏

甘肃敦煌,游客在莫高窟参观。张晓亮摄/光明图片

甘肃西端的敦煌市,平日“一票难求”的莫高窟实行半价优惠,鸣沙山月牙泉、阳关、玉门关等景区对国内外游客免门票;甘肃东部,平凉、天水、陇南、定西牵手陕西宝鸡、宁夏固原的11家旅游景区(点),共同发起陇东南及毗邻地区今冬明春一票互游活动……

这个冬日,甘肃文旅热度不减,各地铆足劲儿持续放大招,文旅市场继续“热辣滚烫”。

凭借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文旅资源,甘肃成为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近两年,甘肃深度挖掘自身文旅资源优势,着力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持续打造新场景、培育新业态、激发新活力,文旅屡次火爆出圈,“如意甘肃”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1.打好升级牌,让资源“活”起来

历经六百载风霜仍巍然屹立,“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如何玩出新花样?

夕阳西下,月出祁连。趁着夜色走进嘉峪关关城,在光影交织的一步一景一故事中,沉浸式体验两千年长城、六百年关城的历史变迁。

7月中旬,嘉峪关关城景区推出沉浸式灯光剧夜游项目。该项目以嘉峪关关城原址为载体,以时间为线索,以长城文化、丝路文化为主题,设计“塞外边关、河西风云、长城主宰、中国脊梁”4个篇章13个故事,综合运用激光投影、数字科技、舞台实景演艺等形式,让游客感受一场极致唯美的视觉盛宴。

“这种沉浸式的场景演艺巡游,让文物和历史‘活’起来,让游客在更生动、更鲜活、更亲切的关城汲取历史智慧、感悟长城精神、增强文化自信。项目一经推出,就受到游客欢迎和好评。”嘉峪关文旅集团景区公司总经理李琛超介绍。

地处鸣沙山环抱之中,有“天下沙漠第一泉”美称的月牙泉景区,能给游客带来什么新体验?

头顶是浩瀚星空,身边是南腔北调的朋友。大家席沙丘而坐,挥舞荧光棒纵情歌唱。天上星光、湖畔灯光、沙梁上的荧光交相辉映,600架无人机在夜空中排列出飞天、骆驼等多样造型,整个景区如梦如幻。

没有明星网红助阵,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这两年凭借着“万人星空演唱会”一炮走红。该演唱会连续举办182场,场场爆棚,一次次登上网络热搜,高峰时每晚吸引三万多名游客参与,让众多网友一次次发出“这是大西北独有的浪漫”的感慨。

“10月10日晚,‘万人星空演唱会’暂时落幕。许多游客和网友纷纷表达不舍之情,并期待来年再次相约。”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晓庆说。

能体验到古河州八景之一的临夏州和政县松鸣岩景区,是个老牌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又能给游客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6月初,“2024中国花儿大会”在松鸣岩景区举行。除了来自青海、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7个代表队的50余名专业歌手展演外,还有上千名民间歌手自发集聚于此,他们立在山坡上、树荫下、小河旁,优美动听的“花儿”一曲接着一曲,两天时间共吸引15万名游客漫“花儿”、听“花儿”、品“花儿”,共同感受传统“花儿会”这一文化盛宴的魅力。

和政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杨雄介绍,松鸣岩景区在积极拥抱传统“花儿会”的同时,大力实施焕新工程,投放共享小巴士,新增“野人部落”“西游记”等沉浸式新场景,县里又在景区周边建成高标准滑雪场、打造设备齐全的研学体验馆,给老景区带来消费新热潮。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据了解,甘肃紧跟文旅市场从观光旅游向沉浸式体验转变的趋势,推动文旅产业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开发型转变,由观光消费型向综合效益型转变,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持续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

2.打好赋能牌,让业态“多”起来

“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在敦煌,大型洞窟式沉浸体验剧《乐动敦煌》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莫高窟壁画中的腰鼓舞、反弹琵琶舞、迦陵频伽舞等乐舞场景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作为甘肃省首部全年常态化驻场演出剧目,《乐动敦煌》有效填补敦煌当地及周边城市冬季沉浸式文旅演艺项目的空白。该剧自2023年6月首演以来,已演出1500余场,票房收入破亿元,实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双赢。”《乐动敦煌》演艺项目工作人员王琦介绍。

在兰州,经典舞剧《丝路花雨》驻场演出半个多月,场场爆满。这部创排于1979年的舞剧,传唱45载历久弥新,演出达4000场,先后出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尽展“丝路韵”,劲刮“敦煌风”。

“目前甘肃驻场演艺项目达30个,实现年票房收入近2亿元,带动旅游业态融合发展。”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何效祖介绍,多年来,甘肃省坚持挖掘用好本土文化资源,加快构建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为内核,以公祭伏羲大典、敦煌文博会、《四库全书》、《丝路花雨》演出等在内的“3+8”文化品牌体系,持续打造甘肃特色文化艺术品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今年国庆假期前夕,伴着铿锵有力的太平鼓声,“大河奔流·兰州诗会”在《将进酒》朗诵中拉开序幕。随后,一首首经典诗词将观众带入兰州悠久的历史长河和壮丽的自然风光之中。诗会现场,上百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甘肃宛如“玉如意”的造型闪耀黄河上空,欢呼声响彻云霄。

不仅是兰州。在天水市,“在水一方·天水诗会”通过诗词歌赋集中展现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和麦积山文化。在嘉峪关市,“大漠雄关·嘉峪关诗会”用多种艺术形式让观众领略大漠雄关的厚重历史和自然风光。在平凉市,“武咏崆峒·平凉诗会”将诗歌、舞蹈、音乐与武术等艺术形式汇聚,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金庸笔下“威峙西陲”豪侠之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内涵。

从年初到年末,在甘肃省文旅厅牵头组织下,“诗意甘肃·丝路长风三千里”系列文旅诗会在14市州轮番上演。每场诗会采用线上线下、主会场和分会场相结合等方式,在线观看人数上千万、短视频播放量超亿次。

“我们推出了一批极具特色的文化文艺活动和优秀项目,为旅游产业发展赋能。一次次爆火出圈的背后,是甘肃持续不断地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擦亮文旅品牌的创新探索。”何效祖表示。

3.打好融合牌,让消费“热”起来

研学游,在甘肃“热”起来了。这是敦煌旅游行业从业者张宁的明显感受。

“这两年,研学游已成为敦煌旅游市场的主导,体验者从中小学生扩展到大学生和成人。原本游客在敦煌观光只停留一两天,现在研学游把他们的停留时间增加到三四天。”张宁说。

2018年年底,敦煌研究院依托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和强大学术资源,打造“莫高学堂”研学品牌,甫一推出便受到追捧,先后服务超10万名敦煌文化爱好者,成为国内研学“顶流”。

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魏红霞。“这几年,来武威研学的团体多了起来。他们在有着500多年历史、古色古香的武威文庙中诵读国学经典,在汉唐天马城景区的大汉赋馆、凉州词馆、天马歌馆穿梭,沉浸式体验汉文化、凉州诗词文化和天马文化,领略陇原大地的厚重雄壮,感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行走在陇原大地,处处是生动的研学教材和鲜活的研学课堂。各地文旅部门多措并举,在“学”字上下功夫,在“旅”字上做文章,打造“行走的课堂”,提升研学游的内涵和品质。

位于金昌市的火星1号基地,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全国各地青少年前来研学观摩。这个全国唯一的类火星航天主题研学场所,通过火星生存场景模拟、实体建筑仿制、科幻造景等手段,打造了3大体验中心、4大主题内容及30多项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场景、互动、探索中感受航天魅力。

“这几年,我们把发展研学旅游作为丰富文旅业态、拓展市场空间的重要内容,带动研学旅游快速发展。”何效祖介绍,甘肃全面提升研学旅行的文化影响力、旅游吸引力、产品供给力、产业竞争力,着力打造全要素、全链条、全产业的研学旅行生态圈,取得明显成效。

火起来的不仅是研学游。甘肃还持续推动“文化+旅游”“旅游+”“+旅游”模式创新,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共赢,不断提升全省文旅产业综合效应。工业旅游、体育旅游、滑雪旅游乘势而起,方兴未艾;康养旅游势头强劲,今年前10月整个产业链实际完成投资超百亿元,正朝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

在2023年甘肃省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重点部署“推动全域文化旅游资源利用融合”“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产品融合创新”“全产业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推进文化旅游市场和合共生”4个方面的18项任务,“融合”成为甘肃文旅发展的着力点。

的确,文旅“融合”的效应已经显现。据甘肃省文旅厅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到10月,甘肃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花费较2023年同期增长15.8%和25.2%,呈现出热度攀升、后劲十足的良好态势。

【责任编辑:李丹萍  编辑:郭韶明】

复旦学生团队用AI打造“彩云小镇”,传播苗族文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1 13:54:18

当更多青年影人来到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0 22:08:10

酱油是乡愁的解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0 08:46:49

青年范儿·文化场|解密酱油里的中国味道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08 13:51:12

羌族刺绣,老中青三代传承非遗

中国青年报2024-12-06 08:09:02

微短剧中的“霸总风”还能刮多久

中国青年报2024-12-06 08:08:51

年轻人成带头人,非遗工坊从乡村走向世界

中国青年报2024-12-06 06:20:00

作家琼瑶去世,一生为读者写爱情的她“始终相信爱”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04 17: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