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雨:在储气库贡献青春智慧

作者:侯婉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年12月12日

清华大学 侯婉婷

张新雨的家乡在湖北省潜江市。从小生活在江汉油田附近,抽油机、采油树成为她童年记忆里的独特风景,也在她与石油行业之间悄悄搭起了一座桥梁。


蜕变:从零开始“打怪升级”

2016年硕士毕业后,张新雨收拾好行囊,来到距家乡700多公里外的河南省濮阳市。在天然气产销厂文23储气库项目部实习工作一年后,张新雨正式加入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东濮开发研究所储气库室。

储气库室分为地质和气藏工程两个方向。张新雨刚加入科室的时候,整个气藏工程组加上她只有3个人,“那个时候我刚来,什么也不懂。”

张新雨大学学的测井专业,在专业知识与学习思维上的衔接都比较顺畅。不过,正所谓“术业有专攻”,石油工程这一专业大类下也细分了不同方向——气藏工程对她来说是一个从未接触过的新领域。

在中原油田“师带徒”传统的带动下,张新雨和前辈签下了“师徒协议”,共同制定学习计划,把一年划分为不同的学习阶段,从最基础的压力计算开始了解,把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和油田的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一步步补上专业知识短板。

2021年2月9日,中石化总部将原定2023年、2024年建成的清溪、卫11、文13西气藏等储气库提前至年内建成。

时间紧、任务重,忙碌成为了张新雨这一年的关键词。回想起工作最繁忙的那段时间,张新雨直言:“当时人都快被逼疯了!”

然而,强度最高、压力最大的时候,往往也是收获最多、成长最快的时候。仅2021年一年,从库容参数设计、注采能力评价再到整体的方案统筹,张新雨从一个懵懂的新人,蜕变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主心骨”。

张新雨在办公室修改方案。侯婉婷/摄


攻坚:把方案写在大地上

在张新雨参与过的所有储气库项目中,白9储气库是最特殊的一个。

常规的枯竭型储气库经过长期开采和监测,地质条件和储层特性比较明确,建设方法也相对成熟。与常规方案不同,白9储气库是国内第一座用凝析气藏改建的地下储气库。凝析气藏介于油藏和气藏之间,产出物在气液两种形态间转换。

在这种新型建库模式下,凝析气藏受反凝析影响,如何准确地评价气井产能?注入天然气是否能够解除反凝析污染?

没有成熟案例能够参考,也没有直接经验可供借鉴,张新雨和方案编制团队“白手起家”:为了验证提出的想法反复查阅相关资料,调研可以支持设想的实验机理,每天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数模方案跑了成百上千套……

经历了无数次推演论证,团队最后提出提采、协同、储气的“三步走”的储采兼顾模式。在采气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开采埋藏在地下的凝析油,达到既提高油气产量、又提升储气能力的“一箭双雕”效果,把以“低渗凝析气藏为代表的白9储气库建设”方案写在中原大地上。

2022年4月,白9储气库全面投入注采周期。当看到白9储气库的压缩机组开始加载注气,经过增压的天然气涌入注气流程,一点点充填入地下气藏的储集空间,张新雨的心里充满了自豪感与成就感。

在张新雨看来,油田的科研工作并不是深奥抽象、枯燥乏味的。很多研究成果都能够直接指导生产实践,而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又驱动着研究人员不断攻克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以储气库为例,一座库建成后,团队还要不断跟踪它的运行动态,灵活调整技术方案。

“好的你想让它更好,差的你想让它变好。所以说你得不停地去做工作。”当前,张新雨和团队的科研工作一方面致力于推动已建成储气库快速达容达产,另一方面也在探索新类型储气库的建设,为“百亿立方米中原储气库群”建设再添生力军。


竞赛:贡献地质青年智慧

2021年12月17日,中原油田第十四届青工油水井分析大赛在河南省濮阳市举办。经过精彩比拼和激烈角逐,张新雨获得第一名。沉甸甸的证书凝结着她5年的工作付出与收获。

当时,比赛刚好赶上建库任务最重的时候,留给张新雨专门准备比赛的时间并不多。特别是初赛时,尽管前期材料准备得比较充分,但到了正式上台的那一刻,面对台下各个领域的专家、首席,张新雨因为过于紧张大脑几乎一片空白。

张新雨以第二名的成绩进入了决赛。在这一阶段的备赛中,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进一步吃透材料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展现自己的想法、思路的精髓。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演练,在决赛正式登台时,张新雨已经能够从容、自信地与台下评委进行交流和互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张新雨参加这次比赛的最大感受。

而这份第一名的荣誉对于她来说也是一个里程碑,提振了她工作的信心,“就觉得自己能够干得很好,以后还能干得更好!”


集体:科研路上的同行者

科研攻坚从来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一群人并肩作战。幸运的是,张新雨身边还有一群可信、可亲、可爱的好战友。

在张新雨看来,储气库室的人员配置十分精简,干一个方向的可能就一个人,所以“但凡有一个人掉链子都不行”。在方案编制团队的运行大表上,详细列出了每个人每一天的工作安排。如果有一个人的进度落后了,整个项目的推进都会出现问题。

如果遇到实在不懂的问题,大家就会一起讨论,交流中就能碰撞出不同的点子。这种轻松、高效的交流方式便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极大地提高了团队的创新力、创造力。

近年来,储气库室还在不断补充新鲜血液。2021年编4套方案的时候,张新雨还是科室里最年轻的成员。现在,5名新来的大学生加入了团队,张新雨也成为整个科室的中坚力量。

越来越多的科研青年像张新雨一样扎根祖国大地,在攻坚克难中收获成果,用青春智慧和力量默默奉献着。一页页方案纸、一张张地质图,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庄严承诺。

【责任编辑:陈凤莉  编辑:陈凤莉】

复旦学生团队用AI打造“彩云小镇”,传播苗族文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1 13:54:18

当更多青年影人来到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0 22:08:10

酱油是乡愁的解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0 08:46:49

青年范儿·文化场|解密酱油里的中国味道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08 13:51:12

羌族刺绣,老中青三代传承非遗

中国青年报2024-12-06 08:09:02

微短剧中的“霸总风”还能刮多久

中国青年报2024-12-06 08:08:51